郑丽文称“武力保台” 蔡正元:你要打菲律宾吗? 这一来一回,热闹非凡,但我们不妨把这句口号当成一面镜子,照出来的可不只是郑丽文一个人,而是台湾政坛深层次的算计、军事上的现实,以及战略沟通上的困局。 “武力保台”这四个字,首先就是个非常精明的政治活儿。它像是个万能插头,试图同时接入两种完全不同的电源。 一边是对民众安全焦虑的安抚,另一边,郑丽文本人也曾明确反对过把防务开支无限制地往GDP的5%上堆,直言台湾不能当别人的“提款机”。 这操作看着拧巴,其实目的很明确。既要用强硬的话抓住那些担心打仗的选票,也要用看紧荷包的姿态,去回应基层民众对财政压力的怨气。 这当然不只是说给老百姓听的,更是她作为新上任的党魁,给党内各路人马看的姿态,告诉大家她要打破过去那种“只会谈和”的老印象。 可这种想两头都讨好的玩法,风险太大了,在不少人眼里,这和她过去那个被看作是国民党内“清醒派”的形象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种左右摇摆,很容易让人觉得是为了选票丢了骨气,结果可能既没拉拢到新朋友,还把原本信赖你的老朋友给搞糊涂了。 话说得再响,终究要被现实的引力拉回地面。行政部门报上来的下一年度防务预算,数字很好看,将近9495亿新台币,占到GDP约3.32%。 但别忘了,在野党在立法院可是占着多数席位,过去就干过削减总预算、冻结部分防务科目的事儿,纸面上的钱,能不能真的到账,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比钱更麻烦的,是实打实的战备能力。就说“汉光演习”吧,又是“雄风-3”导弹失控掉进海里,又是“天弓-3”导弹打偏脱靶,这些尴尬场面可都播出来了。 空军的F-16V战机,也有过被解放军歼-16近距离逼退的记录。这些都不是秘密,军事这东西,靠的是长年累月稳定扎实的投入,而不是一阵风式的口号。 如果连关键的弹药、装备维护费都成了立法院里讨价还价的筹码,那不管喊出多响亮的决心,在对手和盟友眼里,都缺了点说服力。 郑丽文这一嗓子,也引爆了一场关于“到底怎么才算保台”的话语权大战,蔡正元代表的,是另一条路子:安全要靠和平,多搞搞两岸农产品贸易,多办办青年交流,从经济融合找出路。这就让人想起当年陈水扁喊“决战境外”,结果经济下滑、军心不稳的教训。 两条路,两种思维,在岛内撞得火花四溅,这种争论,国际上可都看在眼里。盟友们手里拿着小本本,记的是你的预算落实了没,弹药够打几天,训练扎不扎实。 对手则在观察你的态度是不是长期的,你的红线到底划在哪。一个模糊不清的“对话加威慑”组合拳,如果后续没有实打实的行动跟上,很容易被两边都看成是政治作秀。 说白了,这番言论更像是一次“压力测试”。它测试的是岛内到底能不能抛开党派之争,把防务的轻重缓急理清楚,也测试外界对这种新路线的反应。 国际媒体就在琢磨,这讨论的焦点会不会从“花多少钱”变成“钱该怎么花”,“武力保台”是郑丽文上任后下的一步险棋。 她成功地把自己推到了聚光灯下,但也同时打开了政治投机、现实能力和战略信誉这三个魔盒。 有网友认为“郑丽文也不是统派,只是跟民进党争夺台湾的领导权。” 还有网友认为“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本质上都是台独的。他们每个政客说的话,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权衡后表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