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到我们国家移民群体越来越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有大量的中介,在替他们办手续。只要他们付了钱,剩下的都交给中介来办。 说起来这些印度移民,大多不是咱们印象里的普通劳工,更多是冲着商贸、IT或者医疗合作来的。中国和印度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300亿美元,不少印度商人想扎根珠三角、长三角做进出口生意,还有些IT技术人员来参与跨境项目。可他们自己办手续常卡壳——比如工作签证需要有真实的中国雇主,还得提供企业近6个月的纳税记录,很多刚起步的印度创业者找不到合规雇主,中介就盯上了这个缺口。 这些中介可不是简单帮着填表格,背地里藏着不少违规操作。我在广州白云区接触过一位曾在中介工作的人,他说最常用的手段是“空壳挂靠”:找几家没实际业务的外贸公司,给印度客户伪造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甚至租个临时工位拍“办公照”应付审核。有个印度商人想办1年工作签证,中介收了8万块,不到一个月就“搞定”,可后来查发现,那家挂靠公司连社保都没给员工交过,纯属为骗签证虚构的。更离谱的是,有些中介还帮客户改学历证明,把专科改成本科,就为了符合某些岗位的学历要求。 其实中国早有防范,2023年修订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里,特意加了“雇主需实际经营满1年、近3个月有纳税记录”的条款,移民管理局还打通了工商、税务的数据库,可架不住中介钻空子。2024年下半年,广州警方就查处了3个这样的中介团伙,抓了12个人,光伪造的雇主证明、学历文件就搜出200多份。那些通过中介办手续的印度人里,有近三成在签证到期后没法续期——因为挂靠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他们的就业记录成了无效信息,最后只能面临非法滞留的风险,有的甚至被遣返,以后再想来中国都难。 可让人纳闷的是,既然打击力度不小,为啥还有中介敢顶风作案?细究下去会发现,有些地方对“真实就业”的审核还存在模糊地带。比如跨境电商的远程合作算不算“实际工作”,部分中小城市的审核标准没那么明确,中介就借着这点模糊帮客户打擦边球。还有些印度人觉得“花钱办事省事”,没意识到伪造材料会被记入“外国人信用档案”,等真遇到麻烦才后悔——有个在义乌做布料生意的印度老板,就是因为早年找中介办过违规签证,后来想申请长期居留许可时被拒,只能眼睁睁看着合作订单受影响。 说到底,中国从来不是排斥合法移民的地方。那些带着真实项目、合规经营的印度商人,或者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咱们的政策一直很欢迎——比如上海、深圳对“外籍高层次人才”能简化签证流程,甚至提供创业补贴。可这些中介的违规操作,不仅搅乱了移民管理秩序,还让真正想合规发展的印度朋友受了连累。毕竟,靠伪造材料得来的“便利”,早晚会变成挡路的“麻烦”,只有合法合规,才能真正扎根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