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还扬言“重夺第一”

温不樊人世间 2025-11-05 20:24:04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当所有人都盯着这道“招牌菜”时,中国在集装箱船、散货船等更广阔的市场上早已占据绝对优势,当那阵LNG船的抢购风过去,市场回归常态,韩国的份额迅速掉到了28%。   反观中国,稳扎稳打,到今年前三季度,新接订单份额已经冲到了67.3%,连续16年稳坐头把交椅。   这种过山车般的数据变化,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只靠一个绝活儿,是扛不住整个时代变革的。   这场订单争夺战,本质上是两种模式的对决。韩国就像个“高端定制专家”,活儿精,但在全球买家追求性价比和速度的今天,它越来越力不从心。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产业链不完整,设计上也趋于保守。   中国则完全不同,我们玩的是一个“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从钢材到核心部件,比如LNG船的膜式储罐,我们都实现了自主生产,甚至还在不断迭代升级。   沪东中华今年就要交付10艘LNG运输船,这就是底气,这种生态优势直接体现在效率和成本上。   中国船厂平均18个月就能交船,甚至能压缩到17个月,比国际平均水平快不少,比韩国的24个月更是快了一大截。价格也便宜一成,有的订单甚至能便宜20%。   这还不算完,我们的工程师更敢想敢干,通过优化设计,把船体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同样的价格。   扬子江船业能造出17000TEU的船,比韩国的15000TEU足足多装13%的货。舱室利用率高达92%,而韩国只有85%。   船东们心里都有杆秤,谁好谁坏,订单会说话。航运巨头马士基就是个最好的风向标。这家丹麦公司对中国技术早有验证,去年交付的船,燃料转换率高达98%,非常满意。   所以今年2月份,马士基一口气向至少三家中国船厂询价,要造12艘万箱级双燃料大船,整个订单后续可能扩大到三四十艘,总价值超过80亿美元!   这笔钱,都够造一艘航母了。后续的订单,更是直接给出了比韩国便宜2000万美元一艘的优惠。   新西兰政府的经历更具戏剧性。他们本来在韩国订了渡轮,结果韩方不仅交不了绿色的动力方案,还一直延期。   新西兰一怒之下取消订单,转头就给了中国。这件事让韩国造船业的国际口碑大受打击。   市场的信任天平正在加速倾斜,一笔涉及40艘甲醇动力船的超级大单,就因为韩国报价高、交期长,最终流向了中国。   紧接着,以色列、德国、希腊的船东也纷纷涌入,全球一半以上的中小型新船订单都落在了中国。   未来航运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项技术的比拼,而是整个工业体系、国家战略的综合较量。年初的短暂辉煌,不过是这场深刻变革中的一个注脚。   中国正在凭借系统性的优势,从“世界最大造船国”稳步走向“世界最强造船国”。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温不樊人世间

温不樊人世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