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2022年冲突刚开始的时候,俄罗斯的核心诉求其实很明确——就是要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毕竟,北约都东扩五次了,从波兰到波罗的海三国,防线都快怼到俄罗斯家门口了。乌克兰要是再入约,俄罗斯西部就彻底没缓冲带了,相当于把刀架在脖子上过日子。 但打起来才发现,欧美压根没打算旁观,各种援助源源不断送进乌克兰,这时候再收手就不是丢面子的事了。于是俄罗斯的目标悄悄变了,从单纯的“防北约”变成了必须“稳赚不赔”的持久战。 就看那20%的土地,全是战略要地和资源宝库。顿巴斯的煤炭是乌克兰的能源心脏,扎波罗热核电站占了乌克兰全国发电量的四分之一,马里乌波尔则是连接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关键通道,当年为了拿下这座城,双方足足打了82天,2439名乌军最后缴械投降,这么大代价换来的战略节点,显然不可能轻易放手。 资源收益也相当实在,这成了俄罗斯熬下去的底气。西方喊着制裁,却挡不住俄罗斯的粮食和化肥出口,2023/2024年度俄罗斯粮食出口超8900万吨,比上一年涨了21%,小麦粉、葵花籽饼这些品类全在增长。 化肥更是厉害,产量仅次于中国,出口量占全球25%,连美国、巴西都在偷偷采购,所谓的“粮食安全威胁”不过是自欺欺人。 被占的乌东地区还能补充资源储备,加上俄罗斯本土早就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鸡蛋、糖、小麦几乎全靠自己,肉类产量从1999年的430万吨飙到1700万吨。 现在连中国市场都离不开俄罗斯的巧克力和野生鱼类,2023年俄中农产品贸易额直接突破100亿美元,这种自给自足加对外出口的模式,让西方制裁成了“挠痒痒”。 反观乌克兰,2025年库尔斯克战役里,乌军一下子损失了近5万名士兵和293辆坦克,“海马斯”系统都被摧毁了13套,这种消耗速度就算有欧美输血也顶不住。 而且欧美内部已经出现裂痕,美国对乌援助的口子越收越紧,欧洲那些附庸国硬扛制裁,自己经济先扛不住了,反而俄罗斯靠着能源和农产品出口赚得盆满钵满。 从战场态势看,俄军也逐渐掌握了主动权。2024年攻守易位后,俄军靠着坚固防线挡住了乌军反攻,巴赫穆特一战打了8个月,把这座城市变成“绞肉机”,每天消耗数千枚炮弹,硬生生拖垮了乌军的有生力量。 2025年更是控制了库尔斯克的戈尔纳利居民区,在苏梅州边境建好了新的缓冲区,等于在西部又多了层安全屏障。 现在要是收手,之前牺牲的士兵、投入的资源、打下的战略要地全白费了,相当于做了场赔本买卖;可接着打,既能守住安全屏障,又能攥着资源赚钱,还能等欧美先扛不住,这种稳赚不赔的局面,换谁都不会轻易停手。 毕竟在绝对的利益和安全面前,所谓的“停火呼吁”不过是没分量的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