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斯塔默表示,已经与特朗普电话沟通过,一致认为中国不能够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以迫使俄罗斯做出结束战争的举动。 想弄明白这两人为啥突然盯着中国买俄油的事,得先看清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当前格局。 这几年西方一轮接一轮的制裁下来,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流向早就变了天。 以前欧洲是俄罗斯能源的主要去处,占比常年居高不下,现在却基本断了往来。 数据显示,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占比已经跌到了个位数,能指望的市场没剩几个,中国在这个节骨眼上成了最稳的承接方。 2025 年上半年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已经突破 6000 万吨,照这个势头算,全年很可能比去年的 1.08 亿吨还要高。 对中国自己来说,这部分石油占了原油进口总量的两成左右,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但对俄罗斯而言,中国市场的分量要重得多。 现在俄罗斯对华贸易在其外贸总额里的占比已经超过 35%,而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产品在对华出口里占了七成以上,等于说中国市场直接托住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大半边天。 斯塔默和特朗普非要盯着这块不放,核心是看中了能源收入对俄罗斯财政的支撑作用。 虽然这些年俄罗斯一直在想办法降低对能源的依赖,但油气收入依然是财政的 “压舱石”。 2025 年俄罗斯的军费预算比三年前翻了一倍还多,占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 6.5%,这么大的开支缺口,主要还得靠能源出口来填。 哪怕现在油气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降到了三成左右,可绝对值依然庞大,要是没了这笔钱,军费开支根本无从谈起,这也是西方把矛头对准能源出口的根本原因。 有人可能会问,俄罗斯不是有 “影子舰队” 能绕开制裁卖油吗? 确实,为了应对欧盟的禁运,俄罗斯这两年攒了支几百艘油轮的船队,2024 年靠着这些船运出了八成左右的出口原油,甚至还一度卖出了比西方限价更高的价格。 但这支舰队的问题其实不少,船上的油轮大多是服役十几年的老船,不仅航行速度慢,维护成本还高,而且没有正规的保险和船运资质,每次过苏伊士运河都得提心吊胆,生怕被扣押检查。 不过这里有个现实问题,就算有船运,也得有地方卖。 全球能吃下俄罗斯这么大原油出口量的国家本来就没几个。 印度算是除了中国之外买得比较多的,2025 年上半年进口量接近 5000 万吨,但跟中国比还是有差距,而且印度的炼油厂产能和物流条件都有限,想再往上提量基本不现实。 其他国家要么需求不够,要么没能力承接,真要是中国停下采购,俄罗斯就算有 “影子舰队”,也得面临油卖不出去的尴尬。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还不只是简单的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深度绑定的体系化合作。 西伯利亚力量 1 号天然气管道现在每天都在稳定输气,截至 2025 年 10 月,累计输送量已经突破 850 亿立方米,按照满负荷运行,一年能供应的天然气够上亿户家庭用。 而且双方已经敲定了 2026 年的能源合作计划,不仅要扩大原油管道的输送能力,还要新建 LNG 接收站,结算方式上更是早就以本币为主,人民币和卢布的直接兑换量比三年前涨了三倍多。 这种绑定可不是说拆就能拆的。 铺设一条原油管道得花好几年时间,建 LNG 项目更是动辄百亿级的投资,再加上长期供货合同和独立的结算体系,这些都是俄罗斯短时间内没法跟其他国家复制的。 就算想找替代市场,从头搭建这些基础设施和合作框架,没有个五六年根本搞不定,俄罗斯显然等不起。 其实西方早就试过靠自己的制裁掐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又是搞价格上限,又是实施禁运,结果却是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欧盟的天然气价格一度涨到了美国的五倍,工业用电成本飙升,不少重化工企业要么搬到能源便宜的国家,要么直接停产,普通民众也得承受高昂的取暖费,制裁带来的代价全砸在了自己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