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情况下,大英博物馆会归还各国文物?其实,这事没法依靠道德觉醒,因为狮子从不与羊群谈判,只有让不归还的代价大于归还的成本时,它才会考虑妥协和归还! 大英博物馆里藏着的不是单纯的人类文明瑰宝。它的 800 多万件馆藏中,超过 70% 来自海外国家。 这些文物里,有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塑,有埃及的罗塞塔石碑,还有中国圆明园流失的 1.6 万多件珍贵器物。每一件文物的背后,几乎都刻着殖民掠夺的印记。 这些年,想要回文物的国家没少找大英博物馆沟通。希腊政府从 1983 年就正式提出归还帕特农神庙雕塑的诉求,一谈就是快 40 年。 埃及对罗塞塔石碑的追讨也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中国民间的 “文物回家” 呼声更是从未停歇。 可大英博物馆的回应始终如一,要么说自己能提供更好的保护条件,要么扯 “文物属于全人类” 的大旗,声称放在伦敦能让更多人看到。 但这都是自欺欺人的借口。真要是讲道德,当年就不会用武力拆走神庙雕塑,不会趁着战乱抢走圆明园的珍宝,不会把埃及的国宝偷偷运出境外。 所谓的 “保护” 和 “共享”,不过是为了继续占有掠夺来的财富找的遮羞布。 狮子不会因为羊群的哀求就放下口中的猎物,大英博物馆也不会因为几句道德谴责就主动归还文物。 它之所以敢这么硬气,核心是不归还的好处实在太多。大英博物馆虽然免门票,但每年光文创产品就能卖出 2 亿多英镑。 更别提这些文物带来的学术地位,全球顶尖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都得围着它转,各种国际学术合作、企业捐赠源源不断。 对它来说,每一件文物都是吸金点,都是维持学术话语权的筹码。归还一件,就等于少了一份收益,丢了一分权威。 可事情正在悄悄改变,有些国家已经找到让大英博物馆妥协的办法。意大利就打了个漂亮的样板。 2006 年,意大利出台专项法律,明确所有非法出口的意大利文物,本国都有权无条件追回。紧接着,意大利就把大英博物馆告上法庭,要求归还几件从西西里岛掠夺的青铜器。 意大利明确表示,不归还文物就禁止本国文物借给大英博物馆展出,还会冻结双方的学术合作。 对大英博物馆来说,失去意大利的文物借展,很多特展根本办不起来;没了学术合作,它的考古研究和学术声誉都会一落千丈。 这笔账算下来,归还几件青铜器的成本,远低于失去合作的损失。 更关键的是,跨国企业也加入了施压阵营。希腊的航运巨头原本每年给大英博物馆捐 1000 多万英镑,现在直接暂停捐赠,明确表态 “不归还雕塑,就不再合作”。 英国本土的一些公益组织也开始发声,指责大英博物馆 “抱着掠夺来的文物装文明”,让它的公众形象一落千丈。 其实,文物归还从来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利益博弈。大英博物馆的本质是个 “利益共同体”,它的运营、声誉、学术地位都和这些掠夺来的文物绑定。 只要不归还的收益大于成本,它就会一直找借口拖延。可一旦归还的成本低于不归还的损失,它的态度马上就会转变。 那些流失的文物,不是靠眼泪就能要回来的。得靠实打实的硬手段,让掠夺者付出该有的代价。毕竟,狮子只认实力,利益才是最有效的谈判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