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延寿不在早睡,也不在锻炼,更不在养气,而在“顺应天时”
"时至则动,时过则静,顺天地之时者昌,逆四季之序者殃。"
这句话,戳破了世间最大的养生谎言。
北宋年间,汴京城里流传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城东住着位富商,每日戌时必寝,寅时即起,三十年如一日。他常对人说,自己这般自律,定能长命百岁。可刚过六十,这位富商就开始气力不济,常年卧床,未满七十便撒手人寰了。
城西却有位郎中,作息看似毫无章法。春夏时常子时还在翻阅医书,秋冬却酉时便已入睡。众人都说他这般随性,必然折寿。
三十年后,结果让所有人都懵了。
那位严守作息的富商早已入土,这位看似散漫的郎中却活到九十二岁,临终前一日还在给人诊病,神采奕奕。
难道早睡早起反而有害?为何有人严守规律反而短命,有人看似无序却能长久?
答案,就藏在一部两千年前的古籍里,藏在八个字的秘密中。
元祐三年初春,汴京城刚刚解冻。
药庐里,年轻的陶宗礼跪在蒲团上,眉头紧锁。他是新科进士,因久病不愈辞官来此求医,如今跟随师父已有半年。
这半年来,他一直在观察一件奇怪的事。
师父顾延川的作息,春夏与秋冬截然不同。春夏时节,常常子时才熄灯;秋冬时节,酉时便已入睡。起初他以为是偶然,后来发现这竟是常态。
"师父,"陶宗礼终于忍不住开口,"《黄帝内经》不是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吗?可您..."
顾延川正在研磨药材,闻言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你终于问了。"
他放下药杵,走到窗前,指着院中刚发芽的柳树。春日的嫩芽正在舒展,充满生机。
"你看这树,可曾每日都用同样的力气生长?"
陶宗礼望着那棵柳树。他忽然想起,秋天时这树早早就落叶了,冬天更是光秃秃的,与眼前判若两树。
"春夏生长旺盛,秋冬收敛蛰藏。"他喃喃道。
"人也一样。"顾延川转身看着他,语气平静却有力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地大道。人活在天地间,阳气随四时消长。"
陶宗礼心中一震。这话听起来简单,细想却深不可测。
他想起那位城东的富商,想起师父提过的那个故事——那人正是死守规律,反而伤了根本。
"当年那位富商也是你这般想。"顾延川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
"他以为养生就是守规矩,三十年如一日。春夏秋冬,从不更改。"
"可这有何不妥?"陶宗礼问。
顾延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
"春夏是什么时节?"
"阳气升发的时节。"
"对。春夏天地阳气升腾,此时人的阳气也应顺势而发,略晚些睡,让阳气舒展。"顾延川缓缓道,
"可那富商春夏也守着戌时就睡,硬生生把该升发的阳气压了回去。日复一日,伤的是根本。"
陶宗礼脑中灵光一闪。他想起自己这半年来,春日里常常戌时就觉得困倦,可强迫自己早睡后,反而夜里辗转难眠,白日更加疲累。
"那秋冬呢?"他追问。
"秋冬正相反。天地收藏,阳气内敛。人也该早睡以养阴,让阳气深藏。"顾延川继续说,
"可很多人不懂,秋冬还要熬夜,耗散阳气,这就是在冬天播种,违背天时。"
陶宗礼的手心渗出汗来。他突然明白,这些年自己为何久病不愈——正是因为违背了四时之序。
窗外柳枝轻摇,春风送来泥土的气息。顾延川走到书架前,取下一卷泛黄的古籍。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其中八个字,藏着千古不传的养生秘诀。"他轻抚书卷,
"老夫年轻时也不明白,直到四十岁那年,在终南山中迷了路,偶遇一位采药的老者,才得其真传。"
陶宗礼的呼吸急促起来。他知道,师父要说的,正是那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答案。
"那位老者看似六十多岁,精神矍铄。闲谈中,老夫提起自己虽习医多年,却常感疲累。"顾延川眼中浮现回忆,
"老者便问,可曾懂得那八个字的真意?"
"哪八个字?"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顾延川一字一顿。
陶宗礼愣住了。这八个字他早就读过,可从未真正理解。
"老者说,世人多以为养生就是守规矩,早睡早起,日复一日。却不知这只是守住了表面的'时',没有顺应深层的'天时'。"
"何为深层的天时?"陶宗礼脱口而出,声音都有些颤抖。这个问题,正是他苦思半年而不得的。
顾延川坐回原位,端起茶盏,却没有喝,只是看着杯中茶叶舒展。
"就是四季阴阳的消长规律。春天阳气初生,如婴儿出世,需要舒展;夏天阳气鼎盛,如少年壮年,需要宣发;秋天阳气收敛,如中年渐稳,需要收藏;冬天阳气潜藏,如老年归根,需要封固。"
陶宗礼听着这些话,脑中浮现出四季更替的画面。他仿佛看见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繁花,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枝。每一幅画面都在述说着同一个道理。
"所以,春夏要养阳,让阳气升发而不压抑;秋冬要养阴,让阳气内收而不耗散。"顾延川放下茶盏。
陶宗礼的心跳得很快。他觉得自己触碰到了某个真相,可还差最后一步。
"那具体该怎么做?"他急切地问,
"春夏如何养阳?秋冬又如何养阴?"
顾延川看着窗外,夕阳正慢慢西沉,春日的光线柔和而温暖。他的目光落在那棵柳树上,良久,才缓缓开口。
"这个问题,老夫当年也问过那位老者。"顾延川转头看向陶宗礼,眼中闪过深意,
"他告诉了老夫一套完整的方法,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这套方法源自《素问》原文,但其中奥妙,需要逐字逐句去体会。"
陶宗礼的手不自觉地握紧。半年来的困惑,似乎就要在此刻揭开。
顾延川打开那卷《素问》,手指停在某一页上。春日的斜阳照在泛黄的纸页上,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在发光。
"《素问》说,春三月,此谓发陈..."他念道。
陶宗礼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一个字。
可顾延川念到一半,突然停下了。他望着那行字,陷入沉思。
窗外传来鸟鸣,一只黄鹂落在柳枝上,又飞走了。院中光影移动,春风拂过,带来远处花香。
良久,顾延川才抬起头,看着陶宗礼,神色变得凝重:
"此法虽好,但你需先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陶宗礼急了。
"你要明白,为何古人要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八个字写在最前面?为何'以从其根'这四个字,才是整篇文章的关键?"顾延川看着他,
"这背后,藏着天地运行的根本..."
他的话音渐低,目光又落回书页上。陶宗礼顺着师父的目光看去,只见纸页上写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那个"根"字,在斜阳下格外清晰。
次日午时,陶宗礼早早来到药庐。顾延川已摊开《素问》在等他。
"昨夜老夫又细读了一遍,觉得你心性纯正,可以传授此法。"顾延川指着书上的文字,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个'根',就是肾中真阳,是生命的根本。"
陶宗礼终于听到了答案。
"春夏养阳,是因为春夏阳气升发,人应顺应这个趋势。《素问》说春天要'夜卧早起',夏天要'使气得泄',就是让阳气充分舒展宣发。"顾延川缓缓道,
"所以春夏可以晚睡,比如子时才睡,因为此时阳气正盛,早睡反而压抑阳气。"
"秋冬呢?"
"秋冬正相反。《素问》说秋天要'早卧早起',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要让阳气收敛封藏,不要耗散。若冬天还熬夜,就是在耗散本该封藏的真阳,这叫'逆之则伤肾'。"
陶宗礼恍然大悟:"所以顺时的关键,是顺应四季阴阳的消长,而非死守某个时辰?"
"正是。"顾延川满意地点头,
"春夏养后天之阳,让气血充盈;秋冬藏先天之阳,让根基稳固。两者结合,才能'以从其根',保全生命的根本。"
从那天起,陶宗礼按照四时调养。春夏时不再强迫自己早睡,让阳气舒展;秋冬时早早入睡,让阳气深藏。
三个月后,困扰他多年的病症竟然痊愈了。
十年后,陶宗礼在朝中官至侍郎,依然精力充沛。五十年后,他八十三岁退休,还能登山涉水。
临终前,他留下最后一句话:
"延寿不在早睡,而在顺时。顺天地四时之序,养肾中一点真阳,以从其根,方能长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那段话,穿越两千多年,依然在告诉后人:
真正的养生,不在于死守某个时辰,而在于顺应天地阴阳的消长规律。春夏让阳气升发,秋冬让阳气收藏,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保护生命根本,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