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的中医认识与综合治疗
小儿厌食,又称“恶食”,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脾胃病证,以长期食欲不振、不思饮食甚至拒食为主要表现。本病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可分为虚实两类。若不及时干预,长期厌食可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衰弱,影响生长发育,需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易因饮食不节、病后体虚或情志不畅等因素损伤脾胃,影响其受纳与运化功能。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1. 脾胃积食
多因喂养不当、饥饱无常,或过食肥甘厚味,导致乳食停滞,脾胃运化受阻。症见食欲减退、腹胀拒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大便稀臭、舌苔黄腻、指纹紫滞等。
2. 脾胃虚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元气,脾胃运化无力,湿邪内生。症见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唇色淡白、舌淡苔白、指纹淡红等。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1. 小儿推拿疗法
推拿以“健脾开胃、通达中焦”为原则,常用手法如下:
补脾经:将小儿拇指屈曲,以拇指端循小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摩腹:以掌面或食、中、无名指螺纹面按摩腹部,约5分钟。
揉中脘:用大鱼际或指端揉脐上4寸处,约300次。
按揉足三里:拇指按揉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处,约50次。
捏脊:自下而上捏提脊柱两侧皮肤,交替推行3~6遍。
次数:一般每次推100-300次,可根据孩子年龄和体质适当调整。
辨证加减:
脾胃积食:加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清天河水,并按揉脾俞、胃俞各300次。
脾胃虚弱:加推三关、揉外劳宫,并按揉脾俞、胃俞各300次。
2. 中药泡脚
可通过足部经络刺激调理脾胃。常用方药如:
积滞型:山楂、神曲、陈皮、苍术、茯苓、半夏、莱菔子各10克,煎水泡脚。
虚弱型:黄芪、白术、茯苓、砂仁、山药各10克,煎水温足。
4. 食疗方推荐
山楂麦芽粥:山楂、麦芽各10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适用于积滞厌食。
山药茯苓粥:山药、茯苓各15克,粳米50克,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
陈皮生姜汤:陈皮3克、生姜2片,红糖适量,煮水代茶饮,用于湿阻中焦。
5. 耳穴疗法
选取脾、胃、小肠、交感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2分钟,以健脾和胃、促进食欲。
三、预防与调护
1.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零食干扰,不强迫喂食。
2. 情绪疏导:避免在哭闹或情绪不稳时进食,减轻精神压力。
3. 排除他病:及时排查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厌食。
4. 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与适当活动,增强脾胃功能。
---
结语
小儿厌食虽非重症,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重要信号。中医通过推拿、中药、食疗、耳穴等综合疗法,结合日常调护,可有效恢复脾胃功能,促进食欲,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治,耐心调理,方能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