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杨振宁把母亲罗孟华从合肥接到了香港。老人家得了多发性骨髓瘤,这病会让

罗普娱记 2025-11-02 15:37:28

1985年,杨振宁把母亲罗孟华从合肥接到了香港。老人家得了多发性骨髓瘤,这病会让骨头像被虫蛀了一样,稍微动一下就钻心地疼。内地当时治疗条件有限,他决定带母亲去香港养和医院看病。 1985年杨振宁带母亲罗孟华从合肥去香港养和医院看病,核心就是当时内地治不了这病,香港的医疗条件才有希望减轻老人的痛苦。 罗孟华老人家得的多发性骨髓瘤,这病是骨髓里的浆细胞疯长变坏了,这些坏细胞一边在骨髓里抢营养,一边还分泌奇怪的蛋白,最先是把骨头蛀得像被虫子啃过的木头,全是细孔和小洞,稍微动一下骨头就像要裂开似的钻心疼,严重的时候连喘口气、翻个身都能疼出一身汗。 更要命的是这病不光毁骨头,那些异常蛋白还会堵在肾脏里,让老人尿里带泡沫,时间长了肾就会坏,还会把身体里的营养抢光,让人脸蜡黄、没力气,走两步就喘,最后连个小感冒都扛不住,因为免疫力早就被破坏光了。 1985年的内地,根本没有能力对付这种病。那时候别说合肥的医院,就算是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见过这病的医生都没几个。 有个后来很有名的血液科医生吴德沛,1982年在苏州见习的时候,带教老师拿着这病的X光片都激动得不行,说这是第一次见,可见当时这病有多罕见。 合肥的医生碰到老人这样的骨痛,大概率会当成腰椎间盘突出或者骨质疏松,开点止痛药、让做做按摩,根本想不到是骨髓里的癌症,那时候这病的误诊漏诊率高达六七成,等真正确诊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就算运气好诊断对了,检查手段也跟不上,确诊这病得抽骨髓看细胞、查血液里的特殊蛋白,可当时内地很多医院连专门的骨髓穿刺针都不全,抽出来的样本根本看不清,血液检查也没有精准的仪器,得反复查好几次才能确定,老人家本来就疼得受不了,哪经得起这样折腾。 治疗的药更是少得可怜,当时全中国治这病就靠马法兰和强的松两种老药,这两种药只能稍微压一压病情,根本拦不住那些坏细胞扩散,能让病情暂时稳住的几率都不到七成,想彻底控制住更是难上加难,很多病人从确诊到最后也就两年左右的时间。 而且这两种药副作用特别大,吃了以后恶心呕吐、头发掉光,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根本扛不住这些反应。 更让人无奈的是并发症的处理,这病容易引发骨折和肾衰竭,当时内地没有有效的止痛办法,老人疼得整夜睡不着也只能硬扛,肾脏出问题了也没有好的透析设备,更没有保护肾脏的特效药,只能看着病情一点点恶化。 杨振宁看着母亲受这份罪,心里比谁都急,他太清楚内地的医疗水平局限,所以才下定决心带母亲去香港。 香港的养和医院在当时就是出了名的好医院,跟国际上的医疗体系接轨,那里的医生经常接触这类疑难病症,见得多了,一看老人的症状、再做个检查,很快就能确诊,不会像内地那样耽误时间。 养和医院的检查设备也特别全,能清楚地拍出骨头被蛀的情况,还能精准查出血液里的异常蛋白, 一下子就能确定病情到了哪一步,该用什么方法治。 治疗的药物也比内地先进得多,当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比马法兰更有效的药,养和医院能及时拿到,这些药能更好地控制那些坏细胞,减轻骨痛,副作用还小,老人家吃了能少受很多罪。 护理方面更是细致,知道这病怕骨折,医院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帮忙翻身、按摩,用的床垫也是特殊的,能保护脆弱的骨头,不会因为躺久了压出问题。 医生还会根据老人的情况调整饮食,补充营养,让她能有点力气对抗病情,这些细节在当时的内地医院根本做不到,那时候内地医院护士人手少,病人多,能按时喂药打针就不错了,根本顾不上这些精细的护理。 对杨振宁来说,只要能让母亲少疼一点,能多陪母亲一段时间,再麻烦的奔波、再高的费用都值得,他亲自安排行程,把母亲从合肥接到香港,就是因为香港的养和医院能提供内地给不了的治疗和护理。 说到底,1985年的时候,不是内地的医生不想好好治病,是当时的医疗条件确实跟不上,设备差、药少、医生经验不足,面对多发性骨髓瘤这种棘手的大病,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 而香港因为更早接触国际医疗资源,不管是诊断、治疗还是护理,都能给老人家提供更实在的帮助,杨振宁带母亲去香港看病,既是为人子女的孝心,也是当时医疗条件下最无奈也最正确的选择。 信源:中央电视台《杨振宁专访实录》

0 阅读:0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