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给了俄罗斯,三百年来最大的觉醒!中国的35万亿,力不可挡。有专家说,普京才是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02 11:03:18

普京给了俄罗斯,三百年来最大的觉醒!中国的35万亿,力不可挡。有专家说,普京才是真正明事理的人,因为在他的带领下,大俄迎来了300年来最大的觉醒,而这种觉醒与中国的崛起紧密相连,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下的中俄合作,绝非一时兴起的抱团取暖,更像是一套精心设计的、能够自我循环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的问世,其背后隐匿着俄罗斯绵延三百年的心酸历程。 在这漫长岁月里,俄罗斯执着“向西”求索,却屡遭挫败,一部失败史如沉重的帷幕缓缓铺展。 自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心怀为国家开启“西方之窗”的宏愿始,至苏联解体,叶利钦天真地认为告别共产主义便能获西方接纳,甚至还主动提议加入北约。 三百年的时间,俄罗斯一直在尝试融入西方。 可最终如何?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两国携手出击,于战场之上给予沙俄一记振聋发聩的重击,令其颜面大失。 而近在眼前的,则是北约五次东扩的步步紧逼,以及那套让俄罗斯经济几乎崩溃的“休克疗法”。 长久以来,西方世界以实际行动向俄罗斯传递着一种态度:在他们眼中,俄罗斯不过是“披着欧洲外衣的亚洲国家”,是欧洲群体中的异类存在。 压垮幻想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铺天盖地的制裁。当超过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瞬间冻结时,普京彻底清醒了。 原来在对方眼里,俄罗斯从来不是什么平等伙伴,而是一个等待被改造,甚至被肢解的对象。 这场持续三百年的单恋,终于结束了。觉醒的核心是放弃依附,寻求平等。看透“没有永恒敌人,只有永恒利益”的法则后,俄罗斯坚定地转向了拥抱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经济建一堵金融防火墙。现在,两国超过95%的贸易都用本币结算,美元和欧元彻底被边缘化。 这么做很现实,就是为了躲开美元潮汐的反复收割,毕竟美国那37.88万亿美元的国债和高昂利息,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俄罗斯央行的储备里,人民币的持有量已经超过了美元。双方正积极探寻绕开SWIFT的途径,其中数字货币结算成为探索方向。 此举或能开辟全新金融结算模式,摆脱对传统体系依赖,展现出前瞻性的金融战略考量。 这套玩法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金融闭环:俄罗斯卖石油天然气给中国,赚来人民币;再用这些人民币,从中国买回各种技术和商品。资金在两国体系内循环,完全不受外部干扰。 这种模式的吸引力是实实在在的,连巴西这样的国家也开始尝试用人民币结算,不仅贸易额上去了,还省下了不少成本。 金融独立只是第一步,更深层的是产业的闭环。双方早已不再满足于“资源换成品”这一初级模式。这种模式已显陈旧,难以契合双方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他们正探寻着更为高阶的合作路径。 一个有力的证明是,俄罗斯制造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国内第二大产业,GDP增速也开始回暖。 比如,西方车企一撤走,中国汽车品牌迅速填补了所有空白,市场份额直接过半。但这还只是表面,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授人以渔”。 宁德时代跑去俄罗斯建厂,不是简单买他们的镍矿,而是带着技术和工程师,跟俄方一起攻克在极寒环境下生产动力电池的难题,直接把初级矿产变成了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 还有芯片。华为帮助俄罗斯建立14纳米芯片生产线,可俄本土的封装良率只有50%。怎么办?中国的技术团队就长期驻扎在那里,手把手地一起解决问题。这种真刀真枪的技术共享,是过去西方从未给过俄罗斯的。 为了开发老大难的远东地区,中方投资不光带去钱,还通过跨境劳务合作带来技术工人,顺便把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也建起来。 目的很明确,不是捞一笔就走,而是要打造一个能留住人、能持续发展的产业基地。 当欧盟制裁中国炼油企业时,俄罗斯立刻承诺会为中国的能源需求兜底。 当“北溪”管道遇袭被炸,欧洲无奈采购美国高价天然气之际,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宛如一条能源动脉,正稳定且持续地向中国输送着每年380亿立方米的平价天然气。 这一切兜兜转转,最终皆指向一个战略闭环,此乃基于往昔历史教训而做出的最终抉择,似是历经波折后的必然归宿。 中俄的空间站技术合作,是以中国的技术换取“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的权限,这叫平等交换。双方在量子通信、医疗技术等尖端领域的合作,同样是毫无保留的深度捆绑。 这种新型关系已经开始重塑地缘格局。哈萨克斯坦摒弃加入北约之念,以更具战略眼光的姿态,转身投入由中俄主导的地区安全框架怀抱,展现出其对地区稳定与合作的积极抉择。 而繁忙的北极航道,对华出口量激增,直接冲击了新加坡等传统航运枢纽的地位。德国等一众欧洲国家,盲目追随制裁之举,如今深陷工业成本飙升的泥淖。在这一错误决策的裹挟下,其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经济前景亦蒙上一层阴霾。 信息来源:中俄金融合作再上新台阶——2024-01-17 21:50·国际在线

0 阅读:0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