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军团长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一期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态度倨傲。黄维得知后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01 13:02:38

红军军团长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一期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态度倨傲。黄维得知后气愤的说:“同学一场,连口热饭都不给,实在是太绝情了。” 1935年初的怀玉山,一场大雪让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地主大院内,炭火烧得正旺,映着国民党总指挥俞济时厚实的棉军服。 院外,一个衣衫褴褛、浑身泥雪的人被押了过来,他就是刘畴西,曾经的黄埔一期“优等生”,如今的红军阶下囚。 这场黄埔同学的“重逢”,前后不到三分钟。俞济时甚至没有起身,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打量着这个左臂已失、右手和左腿都带着枪伤的昔日同窗。 屋里的暖气,一丝都透不到刘畴西那边,他冻得发紫的脸上,只有眼神还带着火。 俞济时的嘴角带着嘲讽,他劝老同学归顺“蒋校长”,许诺一个师长的位置。刘畴西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冷笑,言辞果决而干脆:“要杀要砍,悉听尊便。”” 他挺直了脊梁,说自己为信仰而战,光明磊落,不像有些人只懂得趋炎附势。 二人话不投契,气氛剑拔弩张。俞济时眉头紧锁,不耐烦地挥手,示意手下将刘畴西押解下去,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没有一口热水,没有一件御寒的棉衣,甚至没有片刻的温暖。这位黄埔同学,用最决绝的方式,将“袍泽情谊”这四个字,彻底踩在了脚下的积雪里。 这事传到了另一位黄埔一期生黄维的耳朵里,他当场就火了。黄维与刘畴西,不仅为同窗挚友,昔日更是共居一室、同眠上下铺的舍友,这份情谊在时光中沉淀,别具一番深厚韵味。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黄维没忍住,当众质问俞济时:“给同学一口热饭、一件棉衣,就那么难吗?” 面对质问,俞济时顿感尴尬,恼羞成怒之下,他厉声呵斥黄维,提醒其切勿忘却刘畴西乃是“共匪要犯”,试图借此挽回些许颜面。黄维却寸步不让,他回怼说,善待战俘是“做人的底线”,自己维护的是黄埔“亲爱精诚”的精神,俞济时这么做,只会让所有黄埔学子脸上无光。 争吵解决不了问题,黄维决定自己来。他瞒着所有人,偷偷派人给刘畴西送去了一锅热粥和几包消炎药。后来,他甚至亲自去为刘畴西处理化脓的腿伤,那是刘当年在训练中救过他的一份旧恩。 此后的日子里,接济从未停止。一个馒头里可能藏着几根咸菜,一件旧衣的衣角可能裹着救命的草药。这份跨越了战壕的温暖,虽然微弱,却足以支撑起绝境中的尊严。俞济时获悉此事后,面对黄维的“固执”行径,亦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深究,似是在无奈中默许了这般状况的存在。 最终,刘畴西被辗转押送至南昌。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一转移似也预示着他接下来命运的跌宕起伏,而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前行。 面对接踵而至的劝降攻势,他的回应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坚守内心的抉择,任那劝降之音纷至沓来,他亦不为所动,回答未曾有分毫更改。在狱中,他写下了最后的诗篇。 1935年8月6日,于南昌刑场之上,38岁的刘畴西气宇轩昂,神色泰然。他以无畏之姿,毅然迈向死亡,尽显英雄本色。据说,他身上穿的还是那件破旧的棉衣,临走前也没能吃上一顿饱饭。 黄维去送了他最后一程。两人隔着遥远的人群对望,算是永诀。很多年后,黄维自己也成了战犯,在管理所里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常常感慨:“做人不能忘本,同窗之谊,哪能因为立场不同就抛到脑后?” 一道热饭,看似平常,却如精准的人性试纸。在这简单的考验面前,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清晰映照,或温暖良善,或冷漠自私,尽显生活百态。 有的人选择将同窗情谊视作晋升的障碍,而有的人,则将它看作是乱世中必须坚守的人性底线。 参考资料:“独臂将军”刘畴西遗恨怀玉山——2015年07月23日08:4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90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