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核心智囊赵春山对统一前景作出最新研判:“大陆对两岸统一不能再等下去,台湾所有政党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了解赵春山的人都知道,他这话不是随口说的——他可不是只会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的学者,而是跟着马英九跑遍两岸、见证过太多关键时刻的“实战派”。从2008年马英九推动两岸直航,他作为核心幕僚参与政策制定,到2015年“习马会”背后的沟通协调,再到近几年看着民进党一步步关闭两岸交流窗口,他深耕两岸关系研究四十多年,手里攥着的不只是理论数据,还有无数台商、台生、普通民众的真实诉求。他办公室书架上那本翻到卷边的《两岸关系史》,每页都有他手写的批注,最近一页还记着2024年台商的抱怨:“大陆供应链断了三个月,工厂快撑不下去了,民进党连个解决方案都没有。” 赵春山说“不能再等”,背后藏着实实在在的紧迫感。这两年民进党搞“去中国化”越来越明目张胆,把高中历史课本里的“中国史”砍得只剩零星片段,连“九二共识”都从教材里彻底删除;去年还出台所谓“两岸贸易审查条例”,限制台企和大陆合作,光半导体行业就有12家企业被迫中断合作项目。更让人揪心的是两岸民间交流——2020年之前,每年有超过30万台生到大陆上学、实习,现在这个数字只剩不到5万;高雄港的台商货轮,以前三天就能拿到大陆通关手续,现在要等两周,不少货物在码头堆到变质。这些情况,赵春山跑基层时听了太多,他在今年初的两岸研讨会上就说过:“再拖下去,台湾年轻人连‘自己是中国人’的认知都会被磨灭,台商的饭碗也会被民进党砸了。” 有人可能会问,赵春山作为马英九的智囊,他的研判会不会只是国民党的“政治表态”?还真不是。他去年接受采访时就批评过国民党:“之前有些高层怕得罪选票,连‘统一’两个字都不敢提,只会说‘维持现状’,可现状是民进党在拆两岸的桥啊!”他甚至拿出自己孙子的例子——他孙子在台北读初中,课本里说“台湾是独立国家”,孩子回家问“爷爷,你以前说我们是中国人,课本怎么不一样?”这话让他特别揪心,也更坚定了他要把“统一不能等”的现实说透的决心。 更关键的是,赵春山的研判不是单靠主观判断,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趋势支撑。2024年大陆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里,明确提到“推动统一的时间表不会无限期延长”;去年两岸贸易额虽然受民进党限制有所下降,但仍有2300多亿美元,说明两岸经济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超过80%的台胞在大陆有亲友,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寄回台湾的药品、生活用品,都是两岸血脉相连的证明。赵春山在研讨会上不止一次强调:“大陆不是在‘逼’台湾统一,而是在给台湾留机会——再等下去,外部势力比如美国只会把台湾当棋子,民进党把台湾拖进对抗,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台湾人。” 这里就有个绕不开的疑问:赵春山把“统一不能等”说得这么直白,民进党会真的“面对现实”吗?现在民进党还在跟美国买武器,甚至计划把台湾年轻人送到美国训练,嘴上喊着“保护台湾”,可连台农的水果卖不出去都不管。还有国民党,之前一直摇摆不定,这次会不会因为赵春山的话,真正站出来推动两岸交流、明确统一立场?毕竟如果国民党还是只会“喊口号、不做事”,台湾民众恐怕也不会再信任。 另外,还有人好奇,台湾年轻人会不会听进去赵春山的话?现在不少台湾年轻人被民进党洗脑,觉得“统一和自己没关系”,可他们不知道,大陆的发展机会有多重要——比如大陆的新能源行业,去年就有1000多个岗位向台生开放,待遇比台湾同类岗位高30%;还有大陆的5G、人工智能领域,台企如果能参与合作,就能避开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民进党从来不会告诉年轻人,赵春山的话,其实是在给年轻人提个醒:别被民进党骗了,统一才是台湾的未来。 说到底,赵春山的研判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戳破了民进党和外部势力营造的“虚假和平”。两岸统一从来不是“大陆的单方面诉求”,而是符合两岸民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趋势——台商需要大陆的市场,台生需要大陆的发展机会,普通台湾民众需要稳定的生活。再等下去,台湾只会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付出的代价,是几代人的幸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