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文汲的这番话足以封神了。他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五千年中

文人学社 2025-11-01 10:04:18

介文汲的这番话足以封神了。他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是为什么仍然有很多台湾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宁愿去做一个弹丸小国呢?这点我真得搞不懂,摸不透他们的心思。 这位始终以中国人身份自豪的台湾名嘴,看着脚下这片与大陆血脉相连的土地,困惑于部分同胞身份认同的偏差。 他口中 “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 的描述,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共同记忆,而 “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的现象,看似矛盾,实则藏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脉络,却也在近年的发展中显露出清晰的向好轨迹。 台湾民众的身份认知,曾在民调数据中呈现波动。 2013 年,TVBS 民调中心以单一选项提问时,78% 的受访者自认是台湾人,仅有 13% 认为是中国人。 2016 年《联合报》数据显示,自认是中国人的比例降至 11%。 这些数字背后,有民进党当局长期 “去中” 操作的影响,通过修改教材、扭曲历史叙事,试图割裂两岸文化联结。 但血脉与文化的纽带从非轻易可断,2017 年台湾政治大学民调中,36.6% 的受访者仍认同 “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一比例多年来始终稳定在三成左右,成为认同的重要基石。 时间推移,认同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2025 年 10 月,“台湾竞争力论坛” 公布的民调显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达到 58.3%,创下近 6 年新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87.3% 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若将 “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等表述合并为 “泛中国人认同”,比例高达 64.9%。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大陆的发展进步与对台融合政策的落地,让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看到了作为中国人的发展机遇与尊严。 文化的浸润,是认同最深层的滋养。 每年春天,海峡两岸(清流)樱花文化季都会吸引数百名台湾同胞前来,在共同的审美体验中拉近心理距离。 四川绵阳的文昌文化交流、盐亭的嫘祖文化活动,600 余名两岸学者、青年齐聚一堂,探讨的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根脉。 这些交流没有刻意说教,却让 “中华民族” 的概念从抽象变得具体,融入日常的文化体验中。 政策的温度,让认同有了坚实的支撑。 福建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已推出四批 62 条政策措施,职业技能资格直接采认、线上居住证换领等举措,解决了台胞在大陆生活的实际难题。 云南省更对首次持台胞证的同胞免除 320 个景区首道门票,用山水相连的善意,消解着心理隔阂。 介文汲的困惑,正在被发展的现实逐步解答。 那些曾 “不认同” 的声音,不少源于对大陆的陌生与误解。当两岸交流的大门越开越大,当台胞能在大陆便利就业、安心生活,当文化寻根之旅成为新风尚,“中国人” 的身份认同便有了鲜活的现实载体。 2025 年民调中,61.5% 的受访者认为若两岸无法维持现状,未来统一的机会更大,这背后是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共识。 认同的深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介文汲的疑问,是对民族情感的珍视,而民调数据的变化与融合实践的推进,正在给出最有力的回应。 从三成到五成八的认同提升,从文化交流到政策落地,两岸同胞正在用行动续写 “中国人” 的共同叙事。这叙事里,有介文汲口中的大国气象,有文化传承的温暖记忆,更有两岸融合发展的光明前景。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