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参议员鲁比奥突然宣布了他的立场:如果制裁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全球油价会上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力度不断加大,而鲁比奥此次明确指出 “制裁会导致全球油价上涨”,打破了此前部分声音对 “制裁有效性” 的单一认知。 这一表态并非单纯的政策分歧,而是基于全球石油供需平衡的现实判断,背后藏着对能源市场连锁反应的担忧,也让人们看到全球能源格局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紧密关联。 要理解鲁比奥的立场,首先得看清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现状。 2024 年以来,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稳定在 1.03 亿桶左右,而供给端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 俄罗斯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日均出口量达 750 万桶,其中中国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2024 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达 1800 万吨,占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 28%。 这种稳定的贸易关系,不仅支撑俄罗斯能源出口,更成为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一环。 若通过制裁强制切断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相当于直接从全球供给端砍掉近 200 万桶 / 日的交易量,供需缺口的突然扩大,必然会引发油价波动。 中国对俄罗斯石油的采购,还承担着全球能源市场 “稳定器” 的角色。 与其他石油出口国不同,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长期以长期协议为主,价格相对稳定,且运输路线以管道和海运结合,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小。 这种稳定的供应,让中国在全球油价波动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进口成本,进而通过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保障化工产业原料供应,间接减缓全球油价波动对下游产业的冲击。 若制裁导致中国无法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中国将不得不转向中东、美洲等地区采购,而这些地区的石油出口多依赖现货市场,价格受国际炒家影响更大,大量新增需求涌入会进一步推高现货价格,最终带动全球油价整体上涨。 鲁比奥的立场,也考虑到制裁对美国自身的影响。 美国虽为石油生产大国,但国内石油消费需求同样庞大,2024 年日均石油消费量达 2000 万桶,其中 40% 依赖进口。 全球油价上涨会直接导致美国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攀升,增加民众出行成本与企业生产开支。 2023 年美国曾因对俄能源制裁引发国内油价飙升,普通汽油价格一度突破每加仑 5 美元,引发民众不满与通胀压力,这段经历让美国政界对 “制裁引发油价上涨” 的后果有切身体会。 鲁比奥的表态,正是基于对国内经济与民生的考量,担心新一轮制裁会重蹈覆辙,加剧国内经济压力。 从全球能源治理的角度看,鲁比奥的立场也反映出对 “单边制裁局限性” 的认知。 近年来,美国多次通过单边制裁手段干预全球能源贸易,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 制裁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导致能源市场混乱、油价波动加剧,损害更多国家的利益。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单边制裁与 “脱钩断链”,在能源领域坚持多元化采购与互利合作,这种做法既保障自身能源安全,也为全球能源市场稳定贡献力量。 鲁比奥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积极作用,也意识到单边制裁不符合全球能源治理的共赢需求。 鲁比奥的立场虽引发关注,但要真正维护全球油价稳定,还需各国秉持理性与合作态度。 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依赖于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多元合作,而非单边制裁与对抗。 中国将继续坚持能源进口多元化,在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稳定的国际能源秩序。 只有各国摒弃 “零和思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才能让全球能源市场远离剧烈波动,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