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胜防!”26日报道,广东深圳,两位印度人在地铁上趁着巡查员不在时,竟掏出了

文史充点站 2025-10-31 00:40:05

“防不胜防!”26日报道,广东深圳,两位印度人在地铁上趁着巡查员不在时,竟掏出了两份手抓饭,然后在地铁上大快朵颐起来,旁边一位乘客看不下去,将这一幕拍了下来,网友们顿时吵翻! 12月初的一个工作日早上8点多,深圳地铁4号线一节车厢里,两位外籍乘客坐在座位上吃起了早餐,从网上流传的视频看,他们吃的是手抓饭,旁边还有几个乘客站着,车厢里人不少。 有位乘客用英语提醒他们地铁里不能吃东西,但两人继续吃,没有停下的意思,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后,评论区分成了几派。 有人说规则就是规则,不管什么国籍都要遵守;也有人说可能对方不知道这个规定,应该多一些理解。 深圳地铁的禁食规定其实执行了很多年,按照《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进了闸机之后的区域和列车上都不能吃东西,只有婴儿例外,违反了这条规定,会被罚款50到500元,这个标准在深圳各条线路都一样,没有特殊情况。 为什么要禁食?最直接的原因是味道问题,地铁车厢是密闭空间,通风系统再好也比不上地面,早高峰时一节车厢能挤进两三百人,这时候如果有人吃韭菜盒子或者榴莲,那味道能飘满整个车厢。 更重要的是安全隐患,上海地铁曾经统计过,他们每年要清理出几十吨的食物残渣和垃圾,这些残渣会吸引老鼠和蟑螂,而老鼠啃咬电缆和信号设备的事不是没发生过,2019年广州地铁就因为鼠患咬断线路,导致一条线停运了20多分钟。 至于洒出来的饮料,在高峰期的拥挤车厢里很容易让人滑倒,北京地铁每年都会处理几十起因为地面湿滑导致的摔伤事故,其中不少就是饮料或者汤汁泼洒造成的。 这次事件后,不少人提到了一个细节:深圳地铁的禁食标识主要是中英文的,对于一些不懂中英文的外籍乘客来说,可能真的没注意到这个规定,深圳常住的外籍人士有几十万,来自世界各地,语言背景很复杂。 有位在深圳工作的印度工程师在社交媒体上说,他刚来深圳时也不知道地铁不能吃东西,有次拿着三明治上车,被安全员拦下才知道这个规定,他觉得如果能在主要站点增加更多语种的提示,会更友好一些。 深圳地铁回应说会在福田口岸、深圳北站这些外籍乘客较多的车站增加多语种标识,包括印地语、日语、韩语等,这个改进方向是对的,但标识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执行。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说新加坡地铁虽然干净,但有时候显得过于严苛,比如有游客因为喝了一口水就被罚款,这种做法虽然有威慑力,但也让人觉得不够人性化。 网上有条评论说得很实在:“我每次带煎饼果子都是下车才吃,不是怕被罚款,就是觉得在车厢里吃影响别人不太好。”这种换位思考的意识,才是维护公共环境的基础。 这件事本身不复杂,但折射出的是城市管理的细节问题,如何让规则更清晰、执行更到位、同时又保持人性化,这是每个国际化城市都要面对的课题。对深圳来说,这是个提升的机会。这事儿真是让人无语!在深圳地铁上吃手抓饭,还专挑安全员不在的时候,这不是明知故犯吗?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因为你是外国人来旅游或者工作,就可以搞特殊化吧? 网友热评模拟 “没得洗!地铁禁食是白纸黑字的规定,管你吃的是手抓饭还是汉堡包,咱们自己人带个包子上去都得偷偷摸摸攥手里怕味儿大,怎么到外国人这儿就能开特例了?深圳地铁说一视同仁,希望执行起来也别手软,该罚就得罚,不然规矩就成了摆设。 “我的天,早高峰的地铁本来就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一样,空气还不流通,这再来一股浓重的咖喱味,让不让人活了?关键是食物残渣掉缝里,招来蟑螂老鼠,咬坏设备算谁的?这可不是小题大做,是真有安全隐患。 “我理解手抓饭是他们的饮食习惯,文化差异需要尊重,但尊重是相互的吧?在你自己家或者餐厅怎么吃都行,公共空间就得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像在电影院不能大声讲电话一样,是基本的公德心。” “不过话说回来,是不是地铁的多语言提示不够明显,导致他们没看到规定?这方面地铁管理也得跟上啊。” “想起之前有小姑娘在地铁上吃汉堡掉渣,自己跪着擦干净还获得网友点赞。这次这两位吃完好像也没自己清理的意思,再说个更扎心的,香港地铁里吃东西可能直接罚2000港币,执法很严,咱们的规则要硬气起来,才能让人信服。” “吵来吵去,核心就一点:在公共场合,你的自由不能建立在别人的不舒服之上,地铁是大家的,舒服的环境需要每个人退一步,你忍一忍出站再吃,我多一分理解,事儿就解决了。” 对于这次“地铁手抓饭”事件,您更倾向于哪种看法?或者您有更不一样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信息来源:《印度人在深圳地铁吃手抓饭引热议,深圳地铁:对所有乘客一视同仁》向阳视频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