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特雷斯时代将结束,美国硬抢秘书长职位,中方突然在联合国表态。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联合国秘书长任期到2026年底就结束了,他从2017年上任,已经干满两届共10年,按照《联合国宪章》和惯例,秘书长最多只能任两届,所以接下来就要选新的秘书长,选举会在2025到2026年之间进行。 古特雷斯在任这些年,碰上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气候变化这些大事,联合国在他主导下,在推动疫苗公平分配、送人道援助物资、落实《巴黎协定》这些事上做了些工作,但因为大国之间不好协调,有些地区冲突没调解好,也有人对他有意见。 选联合国秘书长有两个关键规矩,一个是“地区轮任制”,就是这个职位得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之间轮流,不能总让一个地区的人干。 古特雷斯是欧洲人,所以下一届按规矩该轮到亚洲或者非洲了,拉美地区也有机会,毕竟上一任亚洲的潘基文之后是欧洲的古特雷斯,轮也该轮到其他地区了。 另一个规矩是“大国一致原则”,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也就是中、美、俄、英、法,对候选人都有否决权,只要有一个大国不支持,这个人就选不上,这就使得大国之间的博弈很难避免。 从2025年3月开始,美国就公开要推自己人当秘书长,这打破了以前大国不派本国公民竞选的惯例。美国推出的候选人是前国务卿布林肯,说他外交经验多,参与过伊核协议谈判、俄乌冲突斡旋这些事,和国会两党关系也不错,能得到国内支持。 为了让布林肯能选上,美国做了不少动作,一方面派代表团去拜访其他常任理事国和关键国家,搞密集的公关,布林肯自己还和英、法两国外长见面,说要“加强西方协调”,拉他们支持。 另一方面,美国还拿经济援助、减免债务当筹码,给非洲、拉美的中小国家施压,比如已经向20多个非洲国家承诺,要是支持布林肯,就增加卫生和农业援助,总额超过5亿美元。 美国这么干,联合国内部不少国家都有意见。不结盟运动在2025年4月发了声明,说选举得守“地区轮任”和“成员国平等”的规矩,反对大国用经济、政治手段干涉。 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也公开说,美国这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精神,要是继续硬推,俄罗斯就要用否决权。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在2025年5月10日的安理会公开会议上表态了,专门讲了对秘书长选举的立场,一下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其实中方表态前,已经和俄罗斯、巴西、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国家,还有不少非洲国家沟通过,大家想法差不多,为以后协调立场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表态没直接点美国的名,但意思很明确,就是支持联合国一贯的主权平等、国际法治和多边主义原则,强调全球事务得大家商量着办,治理体系要大家一起建,成果也得大家分,还提到要靠大团结破除小圈子的干扰,说白了就是反对美国打破规矩、搞单边那一套。 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支持者,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开始,就强调集体决策,这次表态也是正式的立场,外交部官网上都能查到。 中国表态之后,俄罗斯马上就支持,说和中方立场高度一致,要一起反对美国的“垄断行为”,维护选举的公正。巴西、印度这些金砖国家也发了声明,支持“地区轮任制”,呼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非洲联盟更积极,5月12号就开了紧急会议,说非洲有50多个成员国,是联合国最大的地区集团,下一届秘书长该给非洲提名的机会,还决定推出统一的非洲候选人,现在已经在选人选了,尼日利亚前总统布哈里、南非前副总统拉马福萨都是热门。 拉美国家也有想法,哥斯达黎加的雷贝卡·格林斯潘、阿根廷的拉斐尔·格罗西这些人,早就被外交圈提起来了,他们觉得自己等这个机会已经35年了,美国突然插一脚就是抢饭碗。 现在大家最担心的是选举会不会陷入僵局。美国要是非要推布林肯,中、俄在安理会用否决权,那新秘书长就选不出来,联合国的工作肯定会受影响。 而且美国这么硬抢,也会削弱联合国的权威性,让成员国之间更分裂,以后再应对疫情、气候变化这些全球性问题,协调起来就更难了。这事对大国关系也有影响,中美在选举上有分歧,可能会让两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贸易这些其他问题上的博弈更厉害,而中俄因为这事协调立场,说不定在全球治理上的合作会更深入。 其实回顾一下历史,中国以前就维护过联合国的规矩。1981年美国想支持奥地利人瓦尔德海姆连任第三届秘书长,打破任期惯例,中国当时连续16次用否决权阻止了,最后还把“秘书长任期不超过两届”从惯例变成了铁律。现在美国又想破坏规则,中国自然不会不管。 美国说要“全球择优录取”,听着好像有道理,其实就是想把规则改成自己说了算,让联合国变成推行“美国优先”的工具。 毕竟现在美国相对实力不如以前,想靠掌控联合国这个平台,在国际上给其他国家设置障碍,这种心思大家都看得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