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 10 月下旬刚出炉的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里,有两组数据格外值得留意: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涨了 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跟着涨了 4.5%,网上零售额更是飙到 9.8% 的增速。 一边是科技制造业的快马加鞭,一边是消费市场的稳步回暖,这本该是份亮眼的平衡答卷,然而 10 月 29 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却偏偏唱起了反调。 这篇报道里说,中国不该把科技和制造业当作核心驱动力,反倒该优先聚焦民生、刺激内需。 文章还提到,中国要在 2026 到 2030 年的发展蓝图中,用 “超常规措施” 攻克半导体这类关键技术,在他们看来,这是把资源都投去和美国竞争,却忽略了普通家庭的真实需求。 言下之意很清楚:搞科技就得牺牲民生,中国这条路完全走歪了。 可这些说法,只要看看刚出炉的经济数据,就知道站不住脚。 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比超过一半,达到 53.5%,比去年整整提高 9 个百分点,这样的表现怎么看也算不上 “疲软”。 老百姓的钱袋子确实在往消费市场里掏:前三季度旅游人次快到 50 亿,花掉 4.85 万亿元;家电以旧换新、日常用品采购的支出涨了 9.6%,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这些升级类产品的产量,更是快涨了三成。 要是真像美媒说的那样 “忽略民生”,这些消费数据根本没法解释。 其实科技发展和民生改善,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反倒像一对互相借力的 “搭档”。 湖南的实践就很有代表性,当地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升级时,顺带突破了半导体和新材料技术,现在磁浮线路的建设成本从原先的 2 亿元一公里降到 1.2 亿元,接下来很快能铺到更多地市,老百姓出门就能享受到 “贴地飞行” 的便利。 还有北斗技术,看着是高精尖的航天领域成果,如今已经在湖南装了 90 多万台终端 —— 城市里查地下管网、避开交通拥堵要靠它,乡下防山洪灾害、保障农作物收成也离不开它。 这些技术突破没挤占民生资源,反而让日子过得更踏实。 美媒紧盯着的 “超常规措施”,其实根本不是拿民生经费去填科技窟窿。 从 “十五五” 规划建议里能清楚看到,国家推进技术攻关的同时,专门拨了 3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就是要用真金白银帮老百姓释放消费需求。 而且政策里明明白白写着,要 “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还得让居民收入增长跟经济增长同步。 就像湖南搞的 “智赋万企” 行动,90 多万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后,直接带动 360 多万人在制造业就业,那些专精特新企业给的岗位不仅稳定,还能让工人跟着学技术、涨工资。 说到底,科技把产业盘子做大了,民生才有更厚实的家底。 可美媒这套 “搞科技会拖累民生” 的论调,他们自己都没照着做。 美国 2022 年单半导体行业的研发投入就有 474 亿美元,还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砸了 527 亿美元振兴这个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更是高达 3.4%。 要是按他们给中国提的 “建议”,美国自己咋不先把军费砍一半,把钱都拿去补民生短板呢?但实际情况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预算里,国防部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占了四分之三,从没见他们因为要搞科技就委屈了民生投入。 这种只许自己突破技术、不许别人补短板的双标,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分走蛋糕。 普通人其实最懂这里面的门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做低端代工,一双鞋只能赚几毛钱加工费,老百姓的收入也上不去;后来搞家电、汽车国产化,不光商品越来越便宜,工资也跟着产业升级慢慢涨起来。 现在半导体、工业母机这些领域被 “卡脖子”,人家说断供就断供,要是不突破这些技术,不光高端产品买着贵,相关行业的就业和收入都会受影响。 就像湖南的中小企业,靠着专门的融资服务平台拿到四千多亿贷款稳住经营,背后正是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韧性在撑着。 美媒要是真在乎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该去看看科技企业里的工人,是不是因为技术突破多拿了奖金;该去问问那些用上磁浮、北斗的普通人,生活是不是变方便了。 可他们偏偏盯着不存在的 “矛盾” 说事儿,说到底还是怕中国真实现科技自立,断了他们靠技术垄断赚大钱的路子。 毕竟谁都明白,能让民生持续改善的,从来不是放弃竞争、躺平过日子,而是靠着技术硬实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