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

未央秘史 2025-10-30 14:44:36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下的中美态势恰是此理,美国为维护全球霸权,将中国视为长期战略对手的心态早已不是秘密,遏华手段更是层层加码且毫无收手之意,这种压力绝非短期扰动,而是中国未来发展中必须习惯的恒定存在。 2024年初,美国便胁迫荷兰阿斯麦公司撤销了NXT:2050i和NXT:2100i型号光刻机的对华发货许可,试图从芯片制造设备源头卡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脖子,可有趣的是,同年阿斯麦对华营收占比反而接近50%,未被禁令限制的DUV光刻机在中国市场卖得火爆,这种一边施压一边离不开中国市场的矛盾操作,恰恰印证了美国遏华政策的拧巴与长期化。 紧接着5月,美国又撤销了英特尔和高通向华为出货的许可,高端AI芯片被拦在门外,可转头就给英伟达、AMD开绿灯,允许其向中国出售“特供版”芯片,这种既想遏制又怕自家企业丢市场的纠结,更说明其遏华是长期战略而非一时冲动。 中国在历经多年经贸摩擦和科技封锁后,早已看清这种长期博弈的本质,官方与民间形成的底线共识绝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求变的开始。 做大国内经济成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压舱石,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服务零售额增速更是高达6.2%,比商品零售额快3个百分点,交通出行、通讯信息等服务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国家铁路全年发送旅客40.8亿人次,民航旅客运输量超7亿人次。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更是亮眼,2024年零售量达1089.9万辆,增长40.7%,渗透率冲到47.6%,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县域消费的崛起,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7万亿元,增长4.3%,增速比城镇快0.9个百分点,县乡市场占比稳步提升,这意味着中国国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在持续拓展,如此庞大且不断升级的内需市场,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拥有足够的缓冲空间,就算部分外部市场受限,国内消费也能托举经济稳定增长。 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则让中国发展的舞台更加广阔,不再被单一市场捆绑,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9823亿美元,较自贸区建设之初增长了17倍,东盟连续8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其中前三季度自东盟进口的农产品增长15.3%,通过中老铁路进入中国的水果更是增长37.8%,榴莲等东南亚水果以更优惠的价格走上中国百姓餐桌,而中国的工业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东盟市场,形成双向共赢的格局。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更将合作从传统贸易拓展到数字、绿色、产供链等新兴领域,从“山水相连”升级到“数据相链”。 在汽车出口方面,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插混汽车出口更是同比增长1.9倍,这些车辆大多流向欧洲、东南亚等美国以外的市场,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新势力。 这种市场多元化布局,就像给中国经济装上了多个引擎,即便某一个引擎受外部影响,其他引擎依然能驱动经济前行,也让美国的贸易限制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在光刻机领域,中国首台28nm光刻机于2024年实现量产,2025年9月本土浸没式DUV良率超85%,价格比阿斯麦同类产品便宜三成,受到国内企业追捧。 汽车芯片领域的国产化率在2024年底达到25%,并且有明确的提升目标,这种全产业链的自主突破,让美国的技术封锁越来越难以奏效,原本想通过限制技术延缓中国发展,结果反而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这种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过程,正是中国在长期博弈中摸索出的生存之道。 美国的遏华政策看似来势汹汹,但始终绕不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体量和产业韧性,其自身企业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绑定,让禁令往往难以完全落地,而中国则在这种持续压力下,不断夯实国内经济根基、拓宽国际合作空间、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官方与民间的共识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不再纠结于短期的摩擦得失,而是着眼于长期的发展布局,这种清醒的认知和坚定的行动,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站稳脚跟。 压力从来不是发展的绊脚石,反而会成为砥砺前行的磨刀石,中国在应对美国长期压力的过程中,正在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在破局中开辟出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