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老人在知乎靠内容创作攒下1000多元收益,提现时却因超70岁被卡,平台要求提供创作证明。事件发酵后,知乎致电道歉并承诺24小时内到账。本文从事件本身出发,解析平台年龄限制的合理性,拆解背后的法律问题,梳理网友观点,聊聊互联网时代该如何对待老年创作者。 一、事件始末:八旬创作者的"提现难",平台从卡壳到道歉 这事得从10月29日说起,有网友发帖求助,说自己80多岁的爷爷在知乎写内容,辛辛苦苦攒了1000多块收益,结果提现时卡壳了。平台说爷爷年龄超了,得提供创作相关证明才能提,可老人哪懂这些流程,一下子就犯了难。 有人立马去问知乎客服,得到的答复挺明确:平台有规定,18到70岁的创作者能正常提现,超龄的得找人工小管家解决 。但至于要啥证明、为啥设年龄坎,客服也说不清楚,只让找专属管家。 好在舆论一关注,事情就有了转机。当天晚上,发帖网友说知乎已经打电话道歉了,还保证24小时左右钱就能到账。从"卡提现"到"致歉到账",看似问题解决了,但这事里藏的门道,值得好好掰扯掰扯。 二、法律和情理的双重拷问:70岁的"提现门槛"站得住脚吗? (一)先说法理:平台能单方面设年龄限制吗? 可能有人觉得,平台规矩就是规矩,遵守就行。但从法律层面看,这事没这么简单。平台的年龄限制条款,本质上属于"格式条款"——就是平台提前拟好、用户只能被动接受的规则。 根据《民法典》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不能不合理地限制对方权利。老人已经完成了创作,履行了平台的内容产出义务,平台却以年龄为由限制其提现收益,这其实是在单方面削减用户的权利。而且平台只说超龄要找人工解决,却不明确需要什么证明材料,这种模糊的规定本身就存在问题。 换个角度想,《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要求保障老年人的财产所有权,这1000多元是老人靠劳动赚来的合法收入,平台以年龄为由设置提现障碍,其实已经触碰了法律的红线。就算平台怕有人冒用老人身份刷收益,也该有更合理的验证方式,而不是直接用年龄一刀切。 (二)再谈情理:老年创作者不该被"年龄歧视" 现在早就不是"老人不懂互联网"的时代了,不少老年人靠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在网上发光发热。这位八旬爷爷能写出1000多元的收益,说明他的内容受用户认可,平台当初也接收了他的创作,现在却在提现环节卡年龄,难免让人觉得"卸磨杀驴"。 有网友说得好:"难道70岁以上的人就没资格靠创作赚钱吗?"平台设置规则的初衷可能是防骗、防刷量,毕竟确实有工作室借用老人身份大批量投稿的情况 。但防风险不能以牺牲合法用户的权益为代价,尤其不该把所有超龄创作者都当成"潜在风险"。 三、网友吵翻了:这事到底是谁的问题? 事件一出来,网友们的观点分成了两派,吵得还挺激烈。 支持平台的网友觉得,这事情有可原。有网友说:"平台也是没办法,现在冒用老人身份刷收益的工作室太多了,设年龄限制是为了维护正常创作秩序"。还有人支招,建议发帖者给爷爷弄个学历认证或者工作证明,先把钱提出来再说。 反对的声音则更强烈。不少网友吐槽平台"规则僵化":"提现要500元起、要实名认证都能理解,凭年龄卡人算怎么回事?"有老年网友现身说法:"我72岁,在网上写点回忆文章赚点零花钱,提现要找人工、传证明,折腾好几天,太不方便了。"还有人直指平台双重标准:"拉新的时候咋不限制年龄,给钱的时候就嫌老人麻烦了?" 不过大家在一个点上达成了共识:平台的人工解决通道应该更透明。既然说了超龄找小管家,就该明确告知需要什么材料、多久能解决,别让用户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结论:老人的"数字红利",不该被规则挡住 八旬爷爷的1000元收益最终能到账,算是个圆满结局,但这事暴露的问题却没解决。随着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老年人走进互联网,靠创作、分享获得收益,平台不该用"年龄门槛"把他们挡在门外。 防风险和保权益从来不是对立的。平台完全可以优化验证方式,比如用人脸识别确认身份、让创作者录制简单的创作过程视频,既挡住冒用身份的骗子,又给老年创作者行方便。毕竟,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资格提现,该看他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身份是不是本人,而不是看他的年龄有多大。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平台该设年龄限制吗?如果家里老人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发帖求助还有啥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