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上任的国台办发言人说了: 台湾同胞可以自愿申请大陆身份证件,这是其享有的合法权利。 厦门政务大厅里,40名台胞刚办完证件,来自台北的先生拿着崭新的居住证直叹气:“早知道这么快就来了,拍个照录个指纹,几分钟就好。” 他之前每次来大陆探亲,订高铁票都要带齐台胞证和复印件,住酒店还得额外登记,现在刷证就能走,连支付宝都能直接绑定。 这可不是凭空出现的便利。早年前台胞来大陆,得先在香港中旅社排队办《台湾同胞旅行证明》,1987年刚开放探亲那阵,有人甚至要在香港机场地板上过夜等证件。那时的证是一次性的,住宾馆、买机票都要比大陆居民多花钱,想给家人带台冰箱,还得用外汇券去指定商店买 。 2018年居住证政策落地后,一切都在变。现在只要在大陆住满半年,有稳定工作或住所就能申请,就算不满足条件,凭台办证明也能办。拿到证的台胞,孩子能上义务教育学校,考驾照不用额外考试,连社保都能正常缴纳。南靖县的台胞周某在工厂受伤,就凭着居住证认定工伤,拿到了7万元补助金,台企� �被建议给实习生买保险,这些细节里全是实在的保障 。 最让人安心的是信息安全。民进党当局总炒作“信息泄露”,还清查公务员证件,其实国台办早说过,证件信息受严格保护,外界根本拿不到。更关键的是,申领这张证根本不用放弃台湾身份,也不用大陆户籍,纯粹是为了生活便利——台胞证管出入,居住证管生活,两者互不冲突 。 上海法院里,台商庄某某打了场股权官司,二十年的老纠纷没书面证据,法院查了出资记录和经营细节,最终确认了他的股东资格。金门县政府之前在厦门海事法院起诉大陆企业索赔油污清理费,法院依法判赔159万,双方都服判息诉。这些案例藏着最实在的认可:台胞在大陆,权利真的能落地 。 民进党当局偏要泼冷水,说这是“统战”,可2024年有402.3万台湾同胞来大陆,比前年多了五成多。年轻人来得最踊跃,45岁以下的“首来族”占了七成多,他们拿着证件逛故宫、找工作,亲身感受什么是“两岸一家亲” 。 这张证件从来不是“工具”,是给台胞的“定心丸”。从当年在香港熬夜等证明,到现在几分钟办完居住证,变的是便利程度,不变的是两岸同胞的联结。自愿申请,合法享有,这本就是家人间该有的默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1. 法律风险:全文引用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及官方政策解读,未涉及法律争议内容;未曲解法律条文,仅客观阐述司法保障台胞权益的实践,符合法律法规及平台规范。 2. 伦理风险:提及的台胞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未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如具体住址、亲属信息等);仅聚焦证件办理及权益保障的公开事务,无隐私泄露问题。 3. 舆情风险:预判可能存在“申领证件是否需放弃台湾身份”的争议,文中明确引用国台办“无需大陆户籍、不影响台湾身份”的官方回应,结合台胞实际体验澄清误解,引导读者从“便民利民”角度理性看待,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