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7日,69岁的蔡廷锴回到家乡罗定,距离他上次回来已隔16年之久

顺遂皆安 2025-10-29 17:50:23

1961年10月27日,69岁的蔡廷锴回到家乡罗定,距离他上次回来已隔16年之久。蔡廷锴之所以迟迟不愿回来,是因为自己曾经的贴身侍卫翁云廷生活在罗定,而在与他的书信往来中,蔡廷锴了解了变故:自己的祖宅被分给了贫下中农,门上牌匾不知所踪,自己抗战负伤收藏的血衣、抗战时用的指挥刀也不知去处。藏在密室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icon后各界送的纪念品也全丢失。 车刚停在罗定县城口,蔡廷锴就看见人群里那个熟悉的身影——翁云廷比信里写的更显老,头发白了大半,袖口磨得发亮。两人伸手相握,翁云廷的手还像当年在部队里那样有力,可开口第一句就红了眼:“军长,我没看好那些东西,对不住您。”蔡廷锴拍了拍他的手背,声音比自己预想的平静:“不怪你,这年月,活着就不易。”他心里清楚,翁云廷跟着自己几十年,从淞沪战场到海外奔走,从来没出过岔子,这次的变故,不是个人能拦得住的。 翁云廷边走边跟他说祖宅的事。那宅子是蔡家传了三代的青砖房,1945年他离开时还好好的,1950年土改时,因为家里没人常住,又占着不小的院子,就分给了三户没房子的贫农。“那牌匾是‘光裕堂’三个鎏金大字,您小时候还爬梯子擦过呢,”翁云廷顿了顿,“分房子时没人当回事,后来听说被人拆下来当柴火烧了,也有人说被收去当旧木料了,找了好几年都没影。”蔡廷锴没接话,只是看着路边的稻田,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在田里干活,那时候父亲总说“房子是根,可百姓才是天”,现在想来,倒也不算错。 最让他挂心的还是那些旧物。血衣是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留下的,那天他在江湾前线指挥,一颗日军流弹擦过腹部,鲜血浸透了夹袄。后来护士要扔,他拦住了,说这是弟兄们的命换的,得留着。指挥刀是当年十九路军将士凑钱给他打的,刀柄上刻着“还我河山”,淞沪会战后他带着这把刀走南闯北,从没离过身。还有密室里的纪念品,有上海工人送的锦旗,有学生画的抗战漫画,甚至还有南洋华侨捐钱时附的手写信——那些都是当年全国上下一心抗日的见证,说没就没了。 走到祖宅门口时,蔡廷锴停了好一会儿。院墙还是老样子,只是门口挂着的木牌换了别家的姓。院子里的老槐树还在,枝桠比以前更粗了,树下坐着个老太太,看见他们就站起来,当地干部赶紧介绍:“这是蔡老将军,这房子以前是他的。”老太太愣了愣,赶紧往里让:“快进来坐,屋里有热水。”蔡廷锴走进堂屋,看见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桌子还在,只是桌面多了几道划痕,墙角堆着农户的农具。他摸了摸桌子,转头对老太太说:“这房子结实,住着舒心就好。” 离开罗定前,翁云廷还在念叨那些丢了的东西,蔡廷锴却劝他:“丢了就丢了,当年打鬼子,不是为了留几件纪念品。现在老百姓有房子住,能安安稳稳过日子,比什么都强。”他这一辈子,从广东起兵,到淞沪抗日,再到后来反对内战、投身民主运动,图的从来不是自家的宅子和物件。只是夜深人静时,他偶尔还会想起那件血衣,想起那些跟着他在淞沪战场上拼过命的弟兄——那些才是他心里真正丢不下的“念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
顺遂皆安

顺遂皆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