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乌克兰icon突然宣布了 10月29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28日表示,为了平稳度过今年秋冬供暖季,乌克兰需要额外进口超过40亿立方米天然气。 4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大概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半年的民用燃气消耗量,摊到乌克兰4000多万人口身上,每人每天能分到近0.3立方米——听起来不多,可这背后是无数家庭过冬的底气,更是一个国家在战乱中硬撑的现实。要知道,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就成了重点打击目标,去年冬天超过30%的电网和燃气管道受损,不少地区连续数周停水停电,居民裹着厚棉衣在避难所里取暖的画面至今让人揪心。 现在距离寒冬不足两个月,乌克兰突然喊出这么大的进口缺口,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窘迫。按理说,作为曾经的能源出口国,乌克兰本身有一定的天然气储备能力,可连年战乱让产气设施要么被毁要么减产,本土产量连基本需求的一半都满足不了。更棘手的是,进口天然气不是逛超市买东西,得有稳定的供应渠道、足够的运输管道,还要有真金白银的资金——这三样,乌克兰现在样样缺。 供应渠道上,以前乌克兰主要从俄罗斯进口,冲突后这条线彻底断了,只能转向欧盟。可欧盟自己也面临能源短缺,去年为了摆脱对俄依赖,已经大量采购液化天然气,今年秋冬的储备量虽然比去年充足,但要额外挤出40亿立方米给乌克兰,难度不小。而且欧盟的天然气价格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极大,去年冬天一度涨到平时的10倍,乌克兰现在连军费都要靠援助,哪来的钱大规模采购高价天然气? 运输方面更是麻烦。连接乌克兰和欧盟的燃气管道本来就有限,部分管道还经过战乱地区,安全性和输送效率都打折扣。就算欧盟同意供应,能不能按时按量送到乌克兰老百姓家里,还是个未知数。更关键的是,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还在不断遭受打击,上个月就有报道称,东部地区的一座燃气加压站被损毁,导致周边三个州的供气中断——就算进口了天然气,没有完好的设施输送和储存,也只是“看得见摸不着”。 有人可能会说,国际社会不是一直在援助乌克兰吗?确实,美国和欧盟先后承诺过能源援助,比如提供发电机、燃气壁挂炉等设备,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4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缺口,不是靠几台发电机就能填补的,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欧盟内部对援助乌克兰的态度本来就分裂,一些国家担心过度援助会拖累自己的经济,现在让他们拿出这么多天然气,大概率会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算乌克兰凑齐了天然气,如何公平分配也是个难题。战乱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东部前线地区和西部后方的需求分布不均,加上部分地区存在腐败问题,往年就有过援助物资被挪用的报道。这个冬天,会不会出现“有人暖炕有人挨冻”的局面,很难说。 说到底,乌克兰的能源困境,本质上是战乱带来的系统性危机。一个国家连老百姓过冬的能源都要靠“乞讨式进口”,足见其处境之艰难。而这4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缺口,更像是一张求助信号,既投向欧盟,也投向整个国际社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