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陷入全面包围,乌军切断陆路和海运通道 来源:厉山槐树 黑海舰队的撤退,其实就是克里米亚命运的分水岭。 一旦舰队撤回新罗西斯克,半岛的海上补给线当场断掉,剩下还敢出来的运输船,不是被炸就是被拦。火力支援没了,物资运送也没了,俄军在克里米亚就像被关在一个漏风的仓库里,随时掉温度。 几个月前,乌克兰的无人机和导弹就已经把这座“黑海堡垒”的防空网打得像筛子。雷达站、导弹阵地、指挥中心,一个接一个被拔掉,大白天都能看见无人机在半岛上空转悠。当港口、油库甚至高级官员的豪宅开始频繁挨炸,那些十年前迁来的俄罗斯族居民才真正意识到,这地方不安全了。 刻赤大桥的现状,比任何新闻都扎心。 2018年,俄罗斯修了这座桥,就是为了把克里米亚和本土牢牢捆在一起。十年不到,桥已经被炸到只能让五吨以下的小车通过,形同虚设。乌军先用无人机炸了梅利托波尔到克里米亚的燃料列车,再用海马斯导弹废掉北部通道的桥梁,最后盯上刻赤大桥本身。三条陆路补给线全瘫痪,剩下摇摇欲坠的公路运输根本养不活一个半岛,更别提维持俄军的作战能力。 能源危机是紧跟着爆发的。克里米亚没有炼油厂,汽油和柴油全靠外部运进来。这个月初,乌军把当地最大的近卫军油库炸成火海,军用民用全断供。费奥多西亚石油码头接着被炸瘫,连储备都没了。霍斯福尔说,这些动作会波及整个社会,居民的生活和俄军的后勤一起被卡死。 乌克兰的打法可不急。 不去硬碰地面进攻,而是慢慢蚕食。先拔掉防空眼睛,再掐能源和交通动脉。等对手内部被拖垮,兵心涣散,整座堡垒也就自己塌了。这种低成本消耗战,让俄罗斯的占领从看似牢不可破,变成慢性窒息。 那十万俄罗斯族人,是普京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搬过去的。原本以为是在黑海边上安个家,可几年下来,这个家被无人机、导弹、炸桥、灭油库的日常轰炸搞得像战区。有人用一句话形容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糟。 港口袭击频繁,石油码头瘫痪,整个半岛陷入事实上的孤立。霍斯福尔甚至直言,现在的克里米亚就是被乌军系统性包围的孤岛。俄罗斯当初宣称的战略高地,正在变成克宫的麻烦包袱。 黑海舰队被逼逃跑只是表面。背后问题是火力投射能力的崩塌,还有运输线的全线失守。你把燃料列车炸了,铁路断了,再补上一发海马斯拆桥,刻赤大桥再受损,本土到半岛的联系就成了一根细线,还随时会断。 这套打法的妙处就在于用无人机这种低成本武器去换高价值目标。防空体系一旦被打残,敌人的港口、油库、桥梁就成了随手可取的战利品。俄军防不住,居民更没法过正常日子。战略信心也就一点点被蚕食。 刻赤大桥曾经是胜利的象征,现在成了失败的符号。 从黑海堡垒到孤立半岛,转变是实打实发生的。背后不是什么一场硬仗打输了,而是乌克兰用无人机和导弹一寸一寸拆掉十年前的工程。 乌克兰下一步是不是地面反攻,外界还在猜。但从趋势看,俄军守这个半岛的代价只会再加码。毕竟,补给线、能源储备、防空体系,全都已经不在他们手里握紧了。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慢性绞杀,结果已经写在刻赤大桥的通车限制里。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户18xxx10
用户18xx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