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教师崩溃离世,我们该如何接住下一个“不堪重负”的年轻人 看到浙江金华那位25岁女教师不幸离世的消息,心里堵得难受。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但引发的讨论和痛惜还在。 简单回顾一下:今年10月,这位在武义县武阳中学工作的年轻老师不幸去世。根据网络上的信息,她在8月底被安排担任班主任并教授她并不熟悉的历史课,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她出现严重焦虑和抑郁,医院出具了建议休息半个月的证明。10月9日,她向学校请假,但网传“请假未获批准”,这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而学校的回应则是:假条是批准了的,她是请假后在家出的事。双方的说法在“请假是否被批准”这个关键节点上出现了罗生门。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等待权威调查。但一个无法回避的、更核心的问题是:一个年轻的、刚刚开启教育生涯的生命,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那张被争论的假条背后,她所承受的压力和挣扎,是否被真正看见了? 这件事最让我难受的是,她明明已经发出了明确的求救信号——医院的诊断和建议休息的假条。这不是偷懒,是医生专业的判断。可我们周围的工作环境里,似乎总有一种无声的压力在说:“坚持一下就好”“别太娇气”。 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学校里最累的往往不是教书本身。班主任天不亮就要到校,深更半夜可能还在回复家长消息。除了备课上课,还有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汇报、应付不完的检查。而这个姑娘,在应对所有这些之外,还要从头啃一门全新的历史课。 我几乎能想象她备课到深夜的样子——对着历史课本和教参,一个字一个字地查资料,生怕讲错了误导学生。越是负责任、有良心的人,越容易把自己逼到绝境。 我们这代人,似乎总被教育要“扛得住事”。但当压力超过临界点,“扛不住”不是软弱,而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就像一根弦,绷得太紧,总会断的。 最让人心疼的是,她并非没有努力自救。去医院、做检查、开假条、按流程请假——她几乎做了所有“正确”的事。但如果这套自救系统遇到的,是流程上的拖延、是领导一句不经意的“再坚持看看”、或是某种冷漠的沉默,那种孤立无援的绝望感,足以吞噬一个人。 我突然想到,在我们的职场文化中,尤其是对新人,是不是普遍缺少一种“容错空间”和“示弱勇气”?我们是否允许一个新手坦言“我做不到”?是否能为他们说一句“没关系,慢慢来”?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人生的至暗时刻。那一刻的崩溃,不是因为不够坚强,而是因为真的太累了,看不到出口。如果我们身边正有人处于这样的困境,或许可以真诚地问一句:“你还好吗?需要帮忙吗?”——这简单的关切,有时就是一道光。 生命的逝去令人无比痛心。在痛心之后,我们更应期望,每一个正在暗夜中跋涉的灵魂,都能被及时看见、被温柔接住。工作可以调整,任务可以重新安排,但每一个生命都只有一次,都值得被善待。 希望这样的悲剧,能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才能创造一个让人能够坦然说出“我撑不住了”的环境?毕竟,敢于承认自己的脆弱和局限,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 这或许,是我们能从这个悲伤故事中汲取的最重要的教训。 教育 爆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