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小明王韩林儿这件事,疑点太多。 当初,刘福通和韩林儿被张士诚的军队围困在安丰,朱元璋不顾刘伯温的反对,亲自领兵前去救援。 如果朱元璋想韩林儿死,他此时完全可以置之不顾。那时,正值朱元璋与陈友谅斗争的关键时刻,朱元璋即使不救韩林儿,也完全不会有任何道义上的问题。 但朱元璋不仅救回了韩林儿,还在滁州建造宫殿去供养他。 朱元璋救韩林儿是1363年,韩林儿沉江而死是1366年。在这三年间,韩林儿完全处于朱元璋的掌控之中,他如果要杀韩林儿,可以有太多办法,完全没有必要在1366年这个极为敏感的时间点杀他(朱元璋即将改元,为称帝做最后准备)。 朱元璋为什么要救韩林儿?真得是他一时热血冲头吗?如果朱元璋是这种做事完全不经大脑思考、冲动而为之人,他怎么可能得天下? 相反,朱元璋是极具政治智慧,不论行军打仗还是政治斗争,都极为谨慎、三思而行的人中龙凤。他救韩林儿之举,正是有着深刻的政治意图的。 朱元璋的政权一直是奉韩宋的龙凤年号,而韩宋又是打着复兴宋朝的旗号,如果朱元璋的正统是继承于韩林儿,那么他建立的王朝合法性就会更高,于他北伐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事业有百利而无一害。 朱元璋救回韩林儿,并供着他、养着他,其目的正在于此。朱元璋在1366年即将准备改元之际,把韩林儿接回应天,其目的显然是让韩林儿禅让与朱元璋,此时他名正言顺的改元,然后称帝,在政治上的好处极大。 他又何必冒着不义的政治风险,仓促的杀一个被他冒险救回、供养了三年之久、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儿呢? 再回头看,刘伯温当初是怎么劝阻朱元璋的?刘伯温不是站在军事风险上去劝阻朱元璋,他只是说:假使救回来,当发付何处? 朱元璋事后想了想,如果当初陈友谅直接攻打应天,而不是南昌,那他就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但请注意,在朱元璋出兵安丰之前,并不知道陈友谅会空国而来,朱元璋这番感慨是事后诸葛亮。 当时的陈友谅刚吃了败仗没多久,并没有任何大举进攻朱元璋的迹象。因此朱元璋和刘伯温讨论救韩林儿的问题,政治上的考虑,远远大于军事上的考虑。 刘伯温反对救韩林儿,是觉得救他回来,不知道如何处置,以他的老谋深算、博古通今,真得不知道如何处置韩林儿吗?赵宋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不就是柴荣的儿子禅让的吗?这不是摆在眼前的事吗? 那刘伯温为什么反对? 因为他曾经仕元,而浙东的文人集团大都曾经在元朝的官僚体系中待过,如果明朝正统继承于韩宋,那么浙东文人集团的政治处境就会更加的微妙和尴尬。 韩林儿被沉江之后,朱元璋完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说,只能被迫与韩宋龙凤政权切割,转而从元朝那里接续正统,说什么蒙元统治乃是天授云云。 此时的朱元璋不仅进退两难,而且背负了不义的千古名声,十分被动,万般无奈。 而《明史廖永忠传》里是怎么说的? 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说他使所善儒生窥朕意? 以廖永忠当时的地位,他所善的儒生会是什么层级的人物?他窥探了朱元璋的什么想法?他做了什么事让朱元璋如此生气,有封公的功劳,却只封了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