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这次谈判不同寻常,规则开始由中国制定,特朗普要学会适应。中美新一轮谈判在马来西亚举行,24日到27日持续三天,沿着过去会谈成果继续往前推进,不过这次谈判跟过去有些不同,规则开始由中国制定,特朗普不得不学会适应。 先说这场谈判本身。外界一开始传的时间是24号到27号,实际是当地时间25号到26号开的会。地点选在吉隆坡挺有讲究,不是什么常见的谈判重镇,反倒更像中方主导下的灵活安排。 中方牵头的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来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这个阵容看着对等,可谈判的底气早就不一样了。 关键变化藏在议题里。以前谈的时候,美方总爱拿关税大棒说事,议题多半围着他们关心的所谓“市场准入”转。这次不一样,桌上摆着的全是中方紧盯的核心关切。比如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这事儿卡了中国相关产业好一阵子,这次直接摆上台面要说法。 还有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的关税和执法合作,甚至是美方一直拿捏的出口管制,全是中方划定的讨论范围。不是美方不想提新要求,是他们没那个底气了,只能跟着中方的议程走。 这种主导权的切换不是凭空来的。中国这边有实打实的底气撑着。刚闭幕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定了“十五五”规划,明确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还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写进了发展蓝图。这可不是空话,国际社会都看在眼里,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在不确定的全球环境里太珍贵了。 美方那边呢?之前搞关税战的后遗症还没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过疫情以来的低点,加州的开心果种植户、玩具商们天天盼着关税松动,企业界的压力早就传到了政府层面。摩根大通都因为中美关系缓和,上调了美国经济增速预测,还把通胀预期往下调了,这账特朗普政府算得过来。 特朗普本人虽然没到谈判现场,但他的影子无处不在。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和他多次通话,每次都为谈判定了调、指了方向。说白了,美方的谈判底线早被这几次通话框住了。 以前特朗普总爱搞“极限施压”那一套,现在不灵了。中方这次态度很明确,维护利益的立场一点不含糊,李成钢副部长都直接说了“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这种硬气背后是实力支撑,美国要是真撕破脸,先扛不住的是他们自己的产业和民生。 就拿芬太尼问题来说,以前美方总爱单方面甩锅、加征关税。这次中方直接把“执法合作”和“关税”绑在一起谈,意思很清楚:合作可以,但得先取消不合理的关税,而且得按中方认可的执法协作框架来。美方没别的选,只能坐下来谈具体方案。 农产品贸易也是,以前美方总逼中方多买,这次中方更强调“对等”,要的是公平的市场环境,不是单方面的让步。 谈判结果也透着中方主导的痕迹。双方达成了基本共识,但明确说了要“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这话听着中立,实际是中方掌握了节奏——后续细节怎么定,得按中方的流程来。 要知道,从今年5月日内瓦会谈以来,中方一直照着两国元首共识落实之前的约定,是美方中间搞出了些震荡波动。这次中方把“落实共识”放在首位,就是在立规矩:以后谈事得讲诚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反复横跳。 特朗普之所以得适应,本质是美国的筹码少了。过去几十年中美经贸关系里,美方总靠着体量优势掌握话语权,可现在不一样了。 中国的制度型开放不是敞着门任人挑拣,而是带着规则来的,比如多边贸易体制、全球产供链安全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道理,美方没法反驳。 更现实的是,美国经济扛不住对抗了。之前关税战让美国玩具断货、家电涨价,黄金价格跟着疯涨,市场早就用脚投了票。现在中美一缓和,全球股市全涨了,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一天涨超5%,这就是中方主导规则带来的稳定效应。 还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谈判结束后,中方主动给媒体通报情况,李成钢副部长直接点出“形成初步共识”,还感谢了马来西亚的接待。 这种公开透明的姿态,其实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以后中美经贸谈判的节奏和规则,中方说了算。美方那边也只能跟着表态,说“愿同中方通过平等、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这话放以前可少见。 说到底,这次谈判的不同寻常,是中国实力增长后的必然结果。不是中方要抢什么话语权,是美方那套老规矩早就行不通了。 特朗普要是还抱着过去的思维,只会处处碰壁。从吉隆坡传出的共识已经很明确,中美经贸关系得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来,这三条规矩是中方定的,也得美方照着做。 全球市场都在盯着这场谈判的后续。要是美方真能适应新规则,跟着中方的节奏落实共识,不管是美国的通胀压力,还是中国的产业发展,都能找到出路。 要是还想耍老一套,最先着急的还是美国的企业和农民。毕竟现在的中美关系里,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