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国在威海卫海域打捞出一艘潜艇,拆解下908吨钢材,然而,英国首相却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27 17:36:29

1972年,我国在威海卫海域打捞出一艘潜艇,拆解下908吨钢材,然而,英国首相却强势要求:“还给我们!” 这事儿说起来得倒回去几十年,那艘被捞上来的水下铁疙瘩,原本是英国海军的“海神号”潜艇。 早在1931年6月,这艘潜艇就在距刘公岛正北20英里的地方出了意外。它跟中国货轮“渝泰号”撞了个正着,当场就沉进了海底,艇上18名英国水兵没一个能逃出来。 那会儿威海卫刚从英国租借地变回中国领土没几年,这起事故当时闹了阵小动静,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就没人再提了,海底的潜艇成了被遗忘的物件。 谁也没想到四十一年后会有变故。1972年春天,上海救捞局的船队开到了这片海域,水下搜寻小组带着新设备开始作业。 那会儿中国海军正憋着股劲搞装备升级,“长征1号”核潜艇刚下水两年,还没正式入列,对水下作业技术的需求特别迫切。这次打捞一方面是测试特种部队的深海作业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沉艇上的材料能不能派上用场。 忙活了好几个月,这大家伙终于被拖出了水面。艇身早已锈迹斑斑,多处都撞得变了形。后续拆解工作花了不少功夫,最后拆出的钢材足足有908吨。这些钢材硬度和耐腐蚀性都不错,那会儿国内虽然能生产舰艇用钢,但优质钢材始终紧俏,这些“海底来的钢材”正好能补充到工业生产里。 消息传到英国,那边一下子就炸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是爱德华·希思,他直接通过外交渠道放话,强硬要求中国把潜艇残骸和钢材全都还回去。这态度让不少人觉得意外,毕竟潜艇沉在海底几十年,英国从来没提过打捞的事,怎么中国捞起来了倒成了他们的东西。 其实英国的心思不难猜。一方面是老牌帝国的面子在作祟,自家潜艇在曾经的租借地被捞走,传出去不好听。 另一方面,1972年的中英还没正式建交,英国想借着这事儿找个外交由头,试探中国的态度。他们对外宣称潜艇是英国海军财产,即便沉没多年所有权也没变,中国的打捞行为“不合规矩”。 但中国这边根本没接这个茬。首先威海卫海域是中国领海,在自家地盘上打捞沉船天经地义。再者这潜艇沉没四十一年,英国从未采取过任何打捞或保护措施,早就成了无主财产。 更重要的是,艇内还有18具英国水兵的遗体,中国打捞队发现后妥善保管,还主动通过第三方渠道告知了英国方面,这已经仁至义尽。 英国见硬要没用,后来又换了说法,说想要回遗体和潜艇上的文物。中国在这事儿上展现了人道主义姿态,同意在合适的时候移交遗体,但钢材和残骸绝无归还的可能。那些钢材后来被送到了几家钢铁厂,经过处理后一部分用在了机械制造上,也算物尽其用。 这事儿后来慢慢就平息了,没再引发更大的外交风波。直到几十年后,还有“海神号”遇难者的后人找过英国首相卡梅伦,想再讨个说法,但最终也没掀起什么波澜。 现在回头看,这起事件里藏着时代的印记。1972年的中国正处在国防和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打捞行动既是技术测试也是资源利用,每一步都有实际考量。 而英国的强势索要,更像是老牌帝国余晖下的挣扎,想靠着过往的影响力找存在感。最终还是实力和道理说了算,中国占着理,又有足够的底气,自然不会退让。那908吨钢材,不光是一堆金属,更成了那个年代中国自主发展的一个小小注脚。

0 阅读:1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