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美国手里的绳子,已经勒住中国经济的咽喉;而中国手里的刀,也正对着美国的高科技命脉。只不过战场不在战壕,而在港口、芯片、能源和货币之间。 美国最近对着中国海运下了狠手,搞出个新提案,打算给进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狠狠收钱。中远海运的船只要靠岸,要么按每艘最高150万美元交,要么按每净吨1000美元算,基本上随便一条远洋货轮都得掏百万级别的费用。 更离谱的是,哪怕船队里只有一条中国造的船,哪怕这条船根本不去美国,其他船进港照样得缴费。这心思太明显了,就是想通过港口卡住中国的外贸脖子,毕竟咱们的货物进出很大程度上得靠海运撑着。 可他们没算到,中国造船业早就不是软柿子,全球大半的新船订单都在咱们手里,真要较劲,受影响的恐怕不只是中国的船队。 这还只是港口上的动作,芯片那边的绞杀早就开始了。美国一直把芯片当成卡脖子的关键,又是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又是逼着盟友一起断供制造设备。可他们没想到,中国的芯片产业愣是在缝隙里长出了模样。 中芯国际在全球代工市场的位置往前挪了挪,从第四爬到第三,占的份额也从去年的6%出头涨到了8%以上。 这看似不大的涨幅,背后是无数次技术攻关的结果,等于直接往美国垄断的高科技版图上凿了个窟窿。要知道,芯片可是现代工业的心脏,中国能自己造得越来越好了,美国的技术霸权自然就松动了。 能源领域的拉扯更是针锋相对。美国盯着中国的原油进口不放,动不动就拿制裁说事。山东的地炼企业跟伊朗做正常的原油生意,先后有两家公司被美国盯上,理由牵强得很。 被列入制裁清单的企业没法用美元结算,信用证都开不了,山东近三成的炼厂要么关停要么减产,采购成本每桶得涨一两美元,炼油利润一下就被压缩了两百多块钱一吨。这明摆着是想断中国的能源供应,扰乱产业链。 可中国早有后手,一边转头跟俄罗斯、沙特签长期协议锁定原油来源,一边在新能源赛道上狂奔。 现在中国的风电光伏装机量快占到全球一半了,近十年新添的装机更是占了全世界六成,还帮着一百多个国家建绿色能源项目,这等于是绕开了美国的能源封锁,反过来攥住了未来能源的主动权。 货币战场上的暗战更有意思。美国一直靠美元结算体系当武器,动不动就切断对手的美元通道。可这招现在越来越不好使了,因为人民币正在悄悄崛起。 SWIFT数据说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才3.17%,可国际清算银行那边统计,人民币在全球汇市的交易量已经占到8.5%,一天成交额就有8170亿美元。这差距说白了就是统计在故意低估人民币——咱们国内的人民币支付根本不走SWIFT,跨境交易也大多用CIPS系统,这些都没被算进去。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经跟32个国家和地区签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4.5万亿元,“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好多都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光上半年货物贸易人民币收付就有6.4万亿元,占了跨境收付的28%。这等于是在美元的墙脚上挖洞,美国想靠货币卡脖子,反而倒逼更多国家用人民币办事。 现在这局面,确实没什么回头路可走了。美国在港口加收费、在芯片设壁垒、在能源搞制裁、在货币筑高墙,每一步都是想勒紧绳子。 可中国的应对从来不是被动挨揍,芯片代工往上冲,新能源领跑全球,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每一招都精准对着美国的软肋。 港口的费用涨了,中国的船队可以多走其他航线;芯片被卡了,自主研发的脚步就更快;能源被制裁了,新能源的替代速度就提上来;美元不好用了,人民币的路子就越走越宽。 这场较量没有硝烟,却比真枪实弹的战场更考验耐力。美国以为靠霸权就能把中国按住,却忘了中国从来不是会轻易认输的性子。 港口的船照开,芯片的技术照突破,能源的饭碗越端越稳,货币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绳子勒得越紧,反作用力就越强;这刀磨得越利,破局的希望就越大。 说到底,这不是谁打败谁的问题,而是旧秩序和新力量的碰撞,而趋势从来都是挡不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