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宁愿流亡12年,也放话绝不向中国求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原本应该作为座上宾出席会场的穆沙拉夫却在开幕式前夕遭遇了九年统治以来的最大危机,并在开幕式十天之后被迫辞去总统之位流亡海外。 穆沙拉夫这个人,其实在巴基斯坦历史上算是个有争议但也挺有性格的人物。他早年是军人出身,1999年的时候通过一场和平政变推翻了当时的谢里夫政府,之后一步步走到总统的位置。 在他统治的前几年,巴基斯坦在经济和反恐领域都有过一些起色,尤其是他对中国的态度一直很友好,中巴关系在他任内也保持着稳定的发展。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国内的矛盾慢慢积累起来,反对他的声音越来越大。 到了2007年,他因为解除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职务,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司法危机,街头抗议不断,这也为2008年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2008年年初,巴基斯坦举行了议会选举,结果反对党联盟意外获胜,掌控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这时候反对党就开始联合起来,把矛头对准穆沙拉夫,提出要弹劾他,理由是他在任期间“违宪执政”“滥用总统权力”,甚至还牵扯出之前的司法危机和反恐行动中的一些争议问题。 当时的局势特别紧张,街头抗议一波接一波,连军队内部的态度都开始微妙起来——要知道穆沙拉夫是靠军队上台的,可这时候军队却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他,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这种乱糟糟的局面下,北京奥运会要开幕了。之前穆沙拉夫已经接受了邀请,确定要作为贵宾来北京出席开幕式,这本来是个展示中巴友好的好机会,也能让他暂时从国内的麻烦中抽离一下。 可谁能想到,就在开幕式前几天,反对党突然加快了弹劾的步伐,不仅在议会提交了弹劾动议,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他立即辞职。 穆沙拉夫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别说去北京看奥运,能不能保住总统职位都成了问题。他紧急召集了自己的核心团队商量对策,可面对反对党和民众的压力,还有军队的中立态度,他知道硬扛下去只会让国家陷入更大的动荡,最后只能做出辞职的决定。 2008年8月25日,也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十天后,穆沙拉夫在伊斯兰堡发表了全国电视讲话。镜头里的他看起来比之前憔悴了不少,说话的语气也带着几分无奈,他宣布正式辞去巴基斯坦总统职务,理由是“为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避免陷入长期的政治僵局”。 这个消息一出来,巴基斯坦国内反应不一,有人觉得他是咎由自取,也有人为他的政治生涯惋惜。而穆沙拉夫本人,在辞职后没几天就离开了巴基斯坦,先是去了迪拜,后来又辗转到伦敦,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这一流亡就是12年。 很多人后来都好奇,穆沙拉夫和中国关系那么好,中巴又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为啥不向中国求助呢?毕竟当时如果中国愿意出面斡旋,或者给他提供一些政治支持,说不定他的处境能好一些。 可穆沙拉夫后来在流亡期间接受采访时,专门提到过这件事,他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向中国开口。这话不是随口说的,背后其实有他自己的考量。 首先他清楚中国一直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这是中国外交的底线,他不想因为自己的麻烦让中国破了这个例,那样反而会影响两国长久的友谊。 其次,穆沙拉夫骨子里是个很要强的人,他觉得自己是巴基斯坦的总统,国内的政治问题必须由巴基斯坦人自己解决,向外国求助不仅丢了自己的面子,更对不起巴基斯坦的老百姓,这种事他做不出来。 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穆沙拉夫向中国求助,中国也不太可能直接介入。 中国一直以来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更多是在经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领域,比如援建瓜达尔港、修建喀喇昆仑公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帮巴基斯坦发展的事,而对于巴基斯坦的内政,中国始终保持尊重,不会随便插手。穆沙拉夫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宁愿自己扛着,也不愿给中国添麻烦。 回顾穆沙拉夫的这段经历,其实能看出来他身上的矛盾和无奈。他有过想带领巴基斯坦发展的雄心,也为中巴关系的发展做过不少贡献,可最终却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被迫流亡。 而他坚持不向中国求助的选择,一方面体现了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巴友谊的特殊性——这种友谊不是建立在互相干涉内政的基础上,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 直到今天,提到穆沙拉夫,很多巴基斯坦人还是会有复杂的感情,有人记得他执政初期的成绩,有人不满他后来的政策,可不管怎么说,他在2008年那场危机中做出的选择,尤其是不向中国求助的决定,确实让不少人看到了他作为领导人的底线和对中巴友谊的珍视。 而这段历史,也成了中巴关系中一段特殊的注脚,让人们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中巴友谊能历经风雨还一直那么牢固——因为双方都懂得尊重对方,都把对方的利益放在心上,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就破坏彼此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