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与稀土的“隔空对话”:这场博弈里藏着哪些真相? 美国说:“台湾的芯片用了我的技术,所以不能卖给中国。” 中国回:“台湾的芯片用了我的稀土,所以不能卖给美国。” 台湾接话:“那我每天在台湾吃18斤芯片好了。” 网友们评论: “这样挺好!台湾的‘护岛神山’(指台积电)就要垮了!” “台积电准备放长假吧,还有荷兰的光刻机也一样,反正忙了这么多年,也该歇一歇了。” “那芯片里真用了中国的稀土吗?” “台湾芯片不卖给中国,中国就不把稀土卖给台积电。” “台湾每天吃18斤芯片”的调侃,听着好笑,却藏着芯片产业绕不开的现实——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捆绑关系,谁也没法真的“独善其身”。先回答网友最关心的问题:芯片里还真离不开中国稀土。不管是台积电生产的高端芯片,还是美国高通、英特尔的产品,制造过程中都需要稀土元素:比如钕铁硼用来做芯片制造设备的磁铁,镝能提高元件耐高温性,连芯片封装环节都得用镧系元素增强导电性。而中国的稀土产量占全球80%以上,提纯技术更是领先——换句话说,没有中国稀土,别说台积电的生产线,连荷兰ASML的光刻机都可能“转不起来”。 美国拿“技术”卡脖子,本质是想切断两岸的产业联结。他们一边逼台积电把先进制程工厂迁到美国,一边限制向中国出口芯片制造设备,嘴上说“保护技术”,实际是想把台湾绑在自己的“科技战”战车上。可他们忘了,技术能转移,稀土这种战略资源却没法轻易替代。台积电就算在美国建厂,生产芯片所需的稀土,最终还是得从中国进口——全球最大的稀土提炼企业都在中国,美国自己的稀土矿开采出来,也得运到中国加工,这就是产业链的“硬逻辑”,不是靠政治口号就能打破的。 网友说“台积电要垮了”,其实有点夸张,但“护岛神山”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台积电的最大市场本就在大陆,2023年大陆市场占比超过40%,要是真没法向大陆卖芯片,光靠美国市场根本填不满产能。更要命的是,稀土不是“想买就能买”,中国早就把稀土列为战略性矿产,不仅管控出口,还在推动“稀土替代技术”研发——现在已经有企业在尝试用无稀土磁铁制造芯片设备,一旦技术成熟,美国和台积电的“稀土依赖”只会更被动。荷兰ASML也一样,他们的光刻机里有上万个零件,不少关键材料和组件都得依赖全球供应链,真要是产业链断裂,别说“歇一歇”,恐怕连正常生产都难。 最讽刺的是台湾当局的“两头不靠”。一边跟着美国喊“技术自主”,一边又不敢真的切断和大陆的稀土供应链——毕竟台积电的生产线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稀土,要是大陆真的停止供应,生产线不出一周就得停摆。所谓“吃18斤芯片”的玩笑,不过是想回避现实:台湾的芯片产业,从原材料到市场,早就和大陆深度绑定,脱离大陆谈“产业独立”,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这场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谁卡谁的脖子”,而是全球产业链的“再平衡”。中国不会主动断供稀土,但也绝不会允许别人用“技术霸权”打压自己;美国想把台湾当“棋子”,却忘了棋子也有自己的软肋;台积电想在中美之间“两边讨好”,可产业链的规律终究不由政治意志决定。 说到底,芯片和稀土的故事,不过是两岸经济血脉相连的一个缩影。台湾的芯片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大陆的市场和资源;大陆的科技突破,也需要两岸产业的协同合作。靠“脱钩”“断供”搞对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只有回到“两岸一家亲”的正道,让产业链优势互补,才能让“护岛神山”真正稳得住,让两岸同胞都能从产业发展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