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一众欧盟领导人的面,马克龙表示:“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忍无可忍,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今年4月实施的稀土出口新规,当时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先进制程芯片、半导体设备及军事用途AI相关稀土产品实施出口许可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 这一刀切中的,正是欧盟新能源产业和军工制造的命门——全球90%的稀土冶炼产能集中在中国,从电动汽车电机里的钕铁硼永磁体,到导弹雷达所需的镧系元素,几乎都绕不开中国供应链。 德国车企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宝马集团供应链部门7月披露的数据显示,其电动车电机核心部件的稀土库存仅够维持45天生产,而巴斯夫化工在挪威的永磁体工厂因原料断供,8月被迫停产两周。 更棘手的是,欧盟内部早已埋下分歧种子:法国汽车业对稀土依赖度仅12%,却急着当“出头鸟”;德国经济部私下警告,若对华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大众集团在华300亿欧元投资可能打水漂。 东欧国家则盘算着,不能为了法国的政治秀丢了中国投资——匈牙利宁德时代电池厂刚拿到20亿欧元订单,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中欧班列正源源不断运来稀土原料。 所谓“核选项”,其实是欧盟2023年底通过的《反胁迫工具法案》。这部被欧洲议会主席吹嘘为“贸易核弹”的法律,允许对被认定“经济胁迫”的国家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甚至中止知识产权保护。 但自生效以来,欧盟连对美国都没敢用过——2024年特朗普政府威胁对欧盟输美钢铝加征30%关税时,欧盟最终选择花7500亿美元买美国能源、投6000亿美元建基础设施,才换来关税降至15%。 如今面对中国,欧盟更像握着烧火棍喊打: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2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9000亿美元,德国对华出口的航空零部件、法国卖往中国的化妆品,哪个离得开稀土深加工产品? 真正让欧盟慌神的,是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绝对掌控力。北方稀土第四季度精矿价格环比暴涨37%,镨钕金属价格年内上涨19%,背后是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带来单台4公斤钕铁硼永磁体需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以每年3%速度提升,而中国2024年稀土开采指标仅增加8%,远低于市场需求增速。 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环节的全球市占率达87%,美欧新建项目成本高出40%-60%,这导致阿斯麦的光刻机、洛克希德·马丁的F-35战斗机,哪怕一个镜头镀膜用的镧元素,都得看中国脸色。 欧盟的应对显得手忙脚乱。欧洲央行9月报告显示,欧元区70%的稀土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当中国8月对欧盟稀土磁铁出口量环比增长21%时,欧洲汽车业才松了口气;但9月审批周期突然延长至数月,供应量骤减70%以上,又让大众集团被迫暂停三条电动车生产线。 这种“忽冷忽热”的供应,暴露出欧盟政策的自相矛盾:以环保名义限制本土开采,瑞典基律纳百万吨稀土矿床、格陵兰岛丰富矿藏都因环保法规搁置,又要求中国无条件供应,甚至在7月峰会后收到中国对欧盟不锈钢产品加征43%反倾销税的“回礼”。 这场博弈背后,是全球化时代资源掌控权的深刻转移。中国不再满足于做“廉价供应国”,从要求最终用户申报到建立追溯系统,从控制冶炼环节到主导深加工市场,每一步都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而欧盟的“核选项”威胁,更像政治作秀——法案生效两年未动用过,因为谁都清楚:按下这个按钮,受伤最深的会是自己的产业链。 当马克龙在峰会上撂下狠话时,或许该看看数据:2025年前8个月,中国以1634亿欧元贸易额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个数字,比法国对华出口总额高出三倍。 稀土争夺战远未结束,但这场风波至少让世界看清:在关键资源领域,相互依赖从来不是单行道。当欧盟还在纠结“核选项”是否管用时,中国早已用市场、技术和产业链织就了一张更牢固的网。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信息源: 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观察者网·2025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