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听完驻华大使汇报,基本认定中国短期内不会恢复购买美农产品,说到底,问

鉴清评趣 2025-10-08 10:48:46

美国国会议员听完驻华大使汇报,基本认定中国短期内不会恢复购买美农产品,说到底,问题卡在美国先加的那道高关税上。 2025年4月10日,中国对原产美国的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34%关税,直接推高美国大豆到岸成本。以巴西大豆为参照,美豆每吨成本高出22-27美元,中国采购商随即转向南美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的2213万吨大豆中,美国占比从64%暴跌至零,而巴西、阿根廷的供应量占比超过80%。这种转向不是临时决策,而是中国“粮食安全自主可控”战略的必然选择——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同时利用全球大豆生产格局洗牌的窗口期,将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从政策转化为市场行动。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冲击。2024年贸易战期间,美国农民累计损失超270亿美元,涉农贷款违约率预警指数攀升至47.8,突破警戒线。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跌破12.5美元/蒲式耳的种植成本线,库存积压导致全行业面临120亿美元级坏账风险。中西部农场主收入预计下降18%,约15%的中小型农场面临破产。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产业被政治决策拖入深渊的现实:当“购买行为”被赋予政治象征意义,市场调节机制便遭遇强大外力干预,而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无法适应这种突变。 议员们的焦虑在细节中暴露无遗。北达科他州参议员约翰·霍文公开指责中国“将美国农民当作谈判筹码”,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归零的同时,阿根廷米莱政府通过减税手段扩大了对华出口——仅在暂停征收农产品出口税期间,就登记出口40船11月至12月船期大豆,大部分销往中国。 这恰好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旺季,中国买家的选择让美国豆农彻底失去了市场窗口。艾奥瓦州参议员查克·格拉斯利在社交媒体上炮轰阿根廷“挤占美国市场”,却无法解释为何美国自己的政策失误要由他国买单。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一边承认农业经济“状况不佳”,一边仍在用补贴政策掩盖结构性问题。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宣布将出台救助计划,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早已被历史证明无效——2002年美国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导致钢铁消费行业价格上涨,就业机会减少;2009年对华轮胎加征关税,虽挽救1200个岗位,却让消费者付出11亿美元代价。 如今,农业补贴的财政负担与市场需求的真实缺口形成鲜明对比,特朗普政府试图用“10月7日发布支持政策”的承诺安抚选民,却无法改变中期选举前农民票仓的流失趋势。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应对展现出战略定力。从2025年4月加征关税到10月彻底暂停采购,每一步都踩在市场规律与政策周期的节点上。 国内大豆自给率虽不足20%,但通过扩大巴西、阿根廷进口,同时推动种业创新和农业现代化,中国将贸易摩擦的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 反观美国,政治决策与产业周期的错位让农业经济陷入“政策依赖-市场萎缩-补贴加剧”的恶性循环,当临时性救助成为常态工具,农业生产的自然调节机制早已被扭曲。 如今,美国国会议员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问题:当全球供应链完成重构,即便政治关系改善,商业流向还能回归原有模式吗?市场在找到新平衡点后形成的路径依赖,或许比短期贸易数据更值得关注。 大豆作为这场变革的象征物,其旅程远未结束——当政治决策与市场规律持续角力,大家认为,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是回归传统合作,还是开辟全新路径?这场博弈对全球农业格局的影响,又该如何评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源:《美国议员称中方近期不打算恢复农产品采购》·参考消息·2025-10-03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大牛

大牛

1
2025-10-08 13:12

买大豆可以!美国必须全款补偿中国在贸易战的一切损失!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