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7岁的谢非,这位曾任广东书记的风云人物,突然被确诊为白血病。在病痛

笑蓝说 2025-10-27 19:28:06

1999年,67岁的谢非,这位曾任广东书记的风云人物,突然被确诊为白血病。在病痛的折磨下,他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临终嘱咐家人:“别告诉母亲。”   1999 年广州医院病房,谢非攥着母亲李春的照片。   呼吸微弱的他反复叮嘱:“别告诉妈我走了,就说我忙。”   病床桌上摊着广东顺德改革报告,钢笔还压在页边。   10 月 27 日,67 岁的他因白血病离世,没等到母亲的探望。   1999 年国庆,谢非硬撑着登上天安门城楼看阅兵。   身边人劝他坐着,他摇头:“要站着看咱们的队伍。” 看到导弹方阵驶过,他笑着抹了抹眼角:“国家越来越强了。”   没人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见证国家盛典。   1950 年谢非正式入党,在广东乡镇当干部。   有老乡找他帮忙安排工作,他说:“靠自己本事吃饭最硬气。”   亲兄弟来求他,他也没破例,只给了本《就业指南》。   后来弟弟靠自己找到工作,逢人就说 “哥教我懂规矩”。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谢非全程陪同 11 天。   在深圳蛇口工业区,邓小平说:“广东要 20 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谢非当场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连夜召开省委会议。   他拍着桌子:“改革不能等,顺德先搞试点!” 那时候顺德企业改革争议大,有人说 “这是搞私有化”。   谢非一年去顺德 13 次,蹲在工厂车间跟工人聊天。   看到家具厂搞承包后效益翻番,他对干部说:“路子走对了。” 后来顺德成了改革样板,经验推向全国。   时间回到1980 年谢非刚到广东省委工作,第一件事就是下乡。   他背着帆布包,在梅州农村住了半个月,跟农民一起插秧。   农民说粮价低没干劲,他回去就写报告,建议放开粮价。   这个建议后来落地,让广东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了不少。   1998 年谢非调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搬去北京。   家里摆设简单,吃饭的大理石桌是从陆丰老家搬来的。   妻子说要换套新家具,他摇头:“老物件用着踏实。” 理发他都自己来,说 “省下来的钱能帮老乡买本农技书”。   1999 年谢非住院期间,还让秘书送广东的文件来。   看到珠三角外贸数据增长,他在文件上画了个笑脸。   护士劝他少费神,他说:“广东的事,我放心不下。” 直到去世前,他还惦记着年底要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   谢非出生在陆丰贫苦农家,父亲早逝。   母亲李春靠种地、做针线活,拉扯四个孩子长大。   再难她也坚持让谢非读书,夜里点着煤油灯陪他写字。   谢非后来常说:“我能有今天,全靠妈教我‘要争气’。”   1999 年谢非去世后,家人把消息瞒得严严实实。   103 岁的李春问 “非儿怎么不回家”,儿女就说 “北京工作忙”。   有人送来谢非的 “礼物”,其实是家人托人买的特产。   老人摸着 “礼物” 笑:“我儿心里记着我。”   2008 年李春 112 岁去世,到死都不知道儿子早已离世。   整理她遗物时,发现一个布包,里面是谢非小时候的课本。   课本扉页有谢非的字:“妈,我会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家人看着字迹,想起谢非临终前的叮嘱,忍不住落泪。   如今广东的粮价早已市场化,顺德企业遍布全国。   珠三角成了世界工厂,外贸总额多年居全国前列。   老人们说起谢非,会提到他蹲在田埂上跟农民聊天的样子。   纪念馆里,他用过的帆布包和改革文件,成了珍贵展品。   谢非的故事,藏在广东发展的每一步里。   他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名言,却用实干改变了一方水土。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少有人知他的名字,但享受着他奋斗的成果。   这份默默的贡献,比任何荣誉都更长久地留在老百姓心里。     主要信源:(人民网——穗最长寿老人谢非母亲辞世家人11年保守“谢非去世”秘密)

0 阅读:113

评论列表

江南看客

江南看客

4
2025-10-27 19:54

谢非曾是政治局委员,副国级领导人。

猜你喜欢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