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国一位84岁的华裔老人去世了,生前是美国邮政的退休职工。但当他的另

笑蓝说 2025-10-27 14:55:34

1997年,美国一位84岁的华裔老人去世了,生前是美国邮政的退休职工。但当他的另一个身份公开后,却轰动了中美两国。   2000 年美国空军博物馆展厅,工作人员并置两件展品时。   左边是磨损的邮政分拣手套,右边是泛光的空战勋章。   参观者玛丽惊呼:“同一个人?分拣员竟是王牌飞行员?” 玻璃展柜里,家书夹在飞行日志与分拣记录间,记着他的空战贡献。   1944 年的家书,是陈瑞钿飞驼峰航线时写的。   信里只说 “顺利把弹药送前线”,不提击落敌机的战绩。   他半年往返驼峰航线 37 次,运弹超 200 吨,保障滇西反攻。   末尾补句 “手套磨破了”,字迹因颠簸歪斜,遗孀说他总藏起危险。   1944 年深秋,陈瑞钿刚做完第 12 次烧伤手术。   医生劝他养伤,他却揣 “不适宜飞行” 诊断书联系中航。   首飞驼峰,机身颠簸,他忍着烧伤痛握稳操纵杆。   那次运的电台设备,成了滇西远征军联络的关键。   遇日军战机拦截,他凭空战经验低空规避。   副驾驶回忆:“他教我用云层掩护,保住整架物资。” 他带出 5 名运输机驾驶员,都成了航线骨干。   送弹到滇西后,他伤口感染发烧,仍惦记下趟运输。   1945 年抗战胜利,他带伤疤回波特兰。   应聘邮局时,只说 “开过飞机”,不提英雄过往。   1937-1939 年,他击落 8.5 架敌机,是二战首位华裔王牌。   同事老约翰记得:“他穿旧衬衫,分信像对待飞行任务。” 暴雪天,邮局积邮件,陈瑞钿主动加班。   他把寄中国的信单独归置,多是华侨抗战捐款单。   老约翰问缘由,他笑说:“这里有家的牵挂、国的希望。”   他给台山亲友寄信,只叮嘱 “要爱国”,不提战功。   1956 年郊游,有人提议玩 “模拟空战”。   陈瑞钿摆手:“老胳膊老腿,玩不动了。”   没人知 1938 年湖口空战,他击落日军侦察机护运输线。   1939 年昆仑关战役,他护航苏军轰炸机毁日军阵地。   1998 年春,研究员汤姆接陈家委托。   陈瑞钿儿子拿飞行日志,确认 8.5 架击落记录。   汤姆查档案:“1938 年韶关空战,他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   这些战绩提振空军士气,他成当时华裔击落敌机最多者之一。   1999 年夏,美国空军协会追授他 “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仪式上,老约翰感慨:“每天分信的是英雄,他诠释责任。”   孙子捧勋章,懂了爷爷 “做事踏实” 是不辱使命的坚守。   2001 年,台山政府赴美取遗物。   飞行头盔与邮政工作证成台山华侨博物馆镇馆宝。   讲解员展家书:“这是英雄日常,也是华侨爱国缩影。”   他的故事激励青年参军,老华侨落泪:“他的贡献不该忘。”   如今,陈瑞钿的飞行日志收藏在美国空军博物馆,旁边放着他的邮政工作证。 每年都有华人去参观,有人在留言本上写 “您的故事,我们不会忘”。 他的故乡台山,学校会讲他的事迹,教孩子们 “爱国不分地域”。 这个曾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英雄,终于以真实的身份,被中美两国永远铭记。 他用一生证明,平凡的生活里,可能藏着最不平凡的传奇 —— 就像他分拣的信件里,藏着无数人的故事,而他的故事,直到死后才被 “拆封”,却惊艳了所有人。     主要信源:(环球人物网——陈瑞钿,一日击落3架敌机)

0 阅读:1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