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个102岁的老人,大半夜十二点突然把孙子孙媳妇叫醒。他一脸平静地说:“我可能快不行了,你们给我立个碑,把我送回去跟老伴儿作伴。”孙子孙媳妇还没反应过来呢,老人又接着说:“土葬也行,火葬也没啥,只要有个棺材,有个地儿住就行。 2025年10月的陕西乡村,清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102岁的王大爷就已经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慢慢挪动了。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把小扫帚,一点点扫着苹果树下的落叶。 这棵苹果树是孙媳皎皎夫妻俩三年前种的,当时王大爷说老伴儿生前最喜欢吃苹果,如今树已经能结出小果子了。 扫到一半,王大爷停下动作,靠在树干上歇气,目光落在院子角落的轮椅上。 那是半个月前,他半夜想叫醒孙媳夫妇交代后事时用过的。 那天凌晨十二点多,他趁着家人熟睡,自己推着轮椅挪到孙媳房门口,想跟他们说自己可能快不行了,要回老家跟老伴儿合葬,立个简单的碑就行,土葬火葬都无所谓。 后来孙媳皎皎发现他穿着单薄的衣裳,赶紧把他扶回房间,还拿出手机录下了他交代后事的样子,说要给远方亲戚看看。 歇够了,王大爷慢慢走到屋檐下,拿起窗台上的一个棉布书包。 这是他去年冬天用老伴儿留下的碎花棉布缝的,针脚歪歪扭扭,里面还垫了层棉花,是给孙媳的大女儿做的。 那孩子性格内向,王大爷总怕她上学路上书包太重勒得慌,特意选了软和的棉布。 前几天孩子还跟他说,同学都问书包是谁缝的,说好看,王大爷听了,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这时,王大爷摸到口袋里的一个硬东西,掏出来一看,是社区志愿者小李昨天送来的退役军人优待证。 红色的本子拿在手里,他突然想起自己藏在枕头下的军功章残片。 那是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得的三等功军功章,后来搬家弄丢了大半,就剩下一小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片。 当年在部队,他和战友们在雪地里守阵地,三天三夜没合眼,好多人都没活着回来,现在拿着优待证,他总想着要跟老伴儿说说,自己没给部队丢脸。 王大爷把优待证揣回口袋,又想起另一件事。 1978年村里打井,他牵头组织村民干活,结果井塌了,他被埋在下面,多亏大女儿娟儿疯了似的喊人,才把他救出来。 住院的时候,娟儿每天骑车二十多里地给他送饭,有天傍晚被拖拉机撞了,当场就没了气。 当时他脑子懵,让肇事者回家拿钱赔偿,结果对方再也没回来,这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病。 每年清明去给女儿上坟,他都会带几枚当年女儿买包子剩下的硬币,放在墓碑前。 太阳慢慢升起来,王大爷把棉布书包放回窗台,又拿起扫帚继续扫落叶。 扫着扫着,他想起孙媳之前说的话,说已经帮他跟村支书打过招呼,老宅子后面的半亩地要过户给孙媳的大女儿,让孩子以后有个落脚的地方。 王大爷觉得这样挺好,自己没攒下啥值钱东西,这点地能给孩子做个保障,也算放心了。 扫完落叶,王大爷坐在门槛上,从怀里掏出优待证,反复摩挲着上面的“退役军人”字样。 他想起昨天小李说,要是想找当年的战友,社区可以帮忙查。 王大爷摇了摇头,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友们要么不在了,要么联系不上了,有这张优待证,还有枕头下的军功章残片,就够了。 他还跟孙媳说,要等明年苹果熟了,带着优待证回老家跟老伴儿“说说”,再看看那棵他们当年一起种的梨树。 孙媳皎皎这时候起床了,看见王大爷坐在门槛上,赶紧端来一杯热水。 “爷爷,您怎么又早起了?快回屋歇着。” 王大爷接过水杯,跟她说起昨天小李送优待证的事,还提起要等苹果熟了回老家。 皎皎听了,笑着说:“明年苹果熟了,我陪您一起回去,再给奶奶带束她喜欢的月季花。” 王大爷喝着热水,看着院子里的苹果树,心里踏实得很。 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可还有这么多牵挂的人和事——要跟老伴儿合葬,要看着孙媳的大女儿长大,要把自己的军人身份跟老伴儿“汇报”,这些念想支撑着他,想多陪家人走一段路。 阳光照在他脸上,暖融融的,院子里的落叶扫干净了,只剩下苹果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