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总统宣布了 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方已成

不凡葡萄 2025-10-26 21:23:11

就在刚刚 俄罗斯总统宣布了 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方已成功完成“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关键试验,并强调这款配备核动力装置、具有超远射程的武器全球尚无同类产品。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进一步汇报称,此次试验中导弹飞行了约1.4万公里(持续约15小时),并未达到其极限射程,并成功验证了其规避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 这导弹的研发早有脉络。2001年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俄便启动了相关研制,2018年普京首次公开这一项目,算来已走过二十多个年头 。所谓“全球独有”,更像是对美俄战略制衡的直接回应。 美国的动作也很明确。2025财年国防法案中,参众两院均要求让30架B-52H轰炸机恢复核打击能力,计划2029年前完成改装,理由直指俄暂停军控条约履约 。双方在核武领域的角力从未停歇。 俄专家称它能“像幽灵般突防”,以800-850公里时速在50-100米低空飞行,卫星很难锁定 。但西方专家毫不客气,直接叫它“飞行的切尔诺贝利”,只因核动力装置会留下放射性尾迹。 2019年8月的试验相关事故中,5名核工程师不幸遇难。事发地周边辐射曾短暂升高,挪威还特意加强了辐射监测,这成了它安全性的硬伤。2017年底到2018年初,它更有过4次测试全部坠毁的记录 。 1.4万公里航程看着惊人,但它常规飞行时速不足1000公里。若要跨洲际打击,得飞行十几个小时甚至更久。现代战争讲究时效,这样的速度实在难称“高效” 。 普京选在此时官宣,战略信号很清晰。当下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谈判陷入僵局,B-21轰炸机2号机又刚完成首飞,俄需要亮出制衡筹码 。但这筹码的代价是持续的核安全风险。 核动力装置的隐患始终存在。它没有厚重的辐射屏蔽壳,一旦空中失控坠落,坠落区域就可能遭受核污染。即便试验选在无人区,放射性物质仍可能随大气扩散 。 美国早有教训。上世纪60年代的SLAM核动力巡航导弹项目,就因辐射风险过大、弹道导弹技术兴起而终止。如今俄坚持推进,更像是技术路线上的无奈选择——毕竟PAK-DA轰炸机虽已首飞,量产还得等2028年。 这场军备竞赛没有赢家。美国翻新核弹头,俄罗斯死磕“海燕”,最终只会让全球核安全局势更紧张。所谓“终极武器”,从来都是悬在人类头顶的风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5
不凡葡萄

不凡葡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