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都是从吉利挖过去的,没有吉利培养这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 李书福这番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在五月份的一场公开活动上,他半是调侃半是控诉地把吉利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黄埔军校”。这话听着霸气,背后却藏着传统车企在转型期的复杂心态——既为自己的雄厚人才储备自豪,又为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失感到无奈。 猎聘网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新能源车企人才流动中,吉利系工程师流向蔚来、理想、小米的比例高达37%,其中不乏三电系统、底盘调校等核心领域的技术骨干。这种规模的人才迁徙已经对吉利的技术研发实力造成了直观打击。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胡峥楠,这位曾经主导吉利研究院核心技术研发的“关键先生”,在合同快到期时转投小米。他的离职不仅带走了吉利在智能辅助驾驶等领域的研发经验,更把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SEA浩瀚架构等技术思路直接带入了新势力阵营。 李书福直言,吉利通过投资收购沃尔沃、路特斯、奔驰等全球优秀汽车企业,不仅学到了先进技术,还吸引了众多全球优秀人才加入,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汽车人才。他在另一次讲话中强调,吉利的海外投资更像是“技术移植”与“能力补课”,而不是财技游戏。 吉利还通过“时光工程”“蓝海计划”等内部培养机制,每年向体系内输送超过2000名成熟技术骨干。这种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吉利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名副其实的人才工厂。 李书福一边抱怨着被挖角,另一边却在内部强调“吉利不能搞内部政治,不能搞内部矛盾;吉利不搞家族式管理”。这种开放的管理理念,或许恰恰是吉利能成为人才摇篮的原因。 面对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的竞争,吉利甚至做出了将3000人智驾团队从宁波集体迁往重庆的重大决定。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融入重庆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吉利在人才争夺战中的积极应对。 从威马汽车的沈晖到小米汽车的胡峥楠,从吉利走出去的人才正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认为,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之间的人才输送,实际上在为中国自主车企的发展注入活力。 李书福一边“破防”抱怨,另一边却在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对话中阐述了他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人人可成才”。他用建筑比喻:“建大厦,钢筋、水泥、沙石、水,缺一不可。” 这场人才争夺战,表面上看是传统车企为他人做嫁衣的无奈,深层次却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活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