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只要中国不犯大错,有朝一日中国的GDP将达到日本的10倍,到那时候就不用管日本反思不反思了,我们有能力改变日本的想法,而且那一天一定会到来,只不过是早一点晚一点的事情 国际关系专家金灿荣曾经分享过一个颇具洞察力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将根本性地改变东亚地区的力量格局。 现在中日经济的差距已经拉开了明显的距离。2021 年的时候金灿荣就提过,中国 GDP 已经是日本的三倍,而这几年差距还在持续扩大。 2025 年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日本全年经济增速预期只有 1.1%,这种低增长态势已经持续了好些年,反观中国,2024 年上半年 GDP 就实现了 5.0% 的同比增长,即便面临外部压力,依然保持着稳健的上升势头。 更关键的是发展动力的差异,日本经济长期陷在 “成本削减型” 的循环里,产业创新迟缓,而中国 2024 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经升到第 11 位,还是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光这一点就决定了双方的后劲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这种差距背后是经济基础的天壤之别。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就陷入了长期通缩的泥潭,CPI 和 PPI 增速常年在负值区间徘徊,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经济活力严重不足。 中国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2023 年 CPI 虽然涨幅不高但仍保持正增长,PPI 也早就触底反弹,更重要的是货币信贷规模稳步扩大,2023 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就达到 35.59 万亿元,充足的流动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且中国有 14 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还在不断扩大,消费升级的潜力远远没释放完,这是日本那 1.2 亿人口的市场根本无法比拟的。 产业实力的悬殊更是决定了长期趋势。金灿荣曾说过,近代中国落后的核心是工业实力不行,而现在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体系,这正是经济韧性的根基。 日本的工业化虽然起步早,但这些年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不断被中国挤压,从新能源汽车到半导体设备,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在持续提升。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看得很明白,工业优势本质是知识优势,一旦中国掌握了这些知识,凭借规模优势赶超只是时间问题,他甚至预测到 2049 年中国经济规模就能达到日本的 10 倍,这个判断和金灿荣的观点不谋而合。 政策空间的差异更让双方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日本早就进入了零利率时代,非常规货币政策用了个遍,财政政策又受限于频繁的内阁更迭和高企的政府债务,根本无力推动结构性改革。 中国则不一样,货币政策还有充足的宽松空间,降息降准的工具储备充足,财政政策也能保持连续性,中央财政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都很大,而且能通过政策协同发力解决短期矛盾和长期结构性问题,这种治理优势是日本难以企及的。 其实从历史维度看,这种力量回归本就是常态。大前研一就承认,从地理格局和文明底蕴来说,中国本就是东亚天然的中心,过去百年日本的崛起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插曲。现在中国 GDP 从三倍于日本到未来达到十倍,本质上是这种历史常态的回归。 金灿荣说的 “不用管日本反思不反思”,核心不是放弃历史认知,而是看清了实力决定话语权的本质,当差距形成绝对碾压,很多问题自然会有新的解决方式。 这一天的到来确实只是时间问题。只要中国保持战略定力,不犯重大失误,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必然结果。到那时,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将彻底清晰,历史遗留的诸多议题,也会在新的实力格局下找到答案。 我们要做的,是让日本真切地明白侵略的后果,理解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沉重代价,以及中国不容挑衅的坚定底线,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将以其雄厚的力量和深远的智慧,去定义与日本的关系,确保历史的正义得以伸张,民族的尊严巍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