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2025年9月,美国能源燃料公司Energy Fuels的声明震惊全球,其犹他州工厂用本土稀土矿加工出高纯度氧化物,成功制成电动汽车用永磁体,经韩国POSCO认证完全达标。 先得说清楚,高纯度稀土提炼真不是什么 “卡脖子” 的技术难关。中国企业早在十几年前就能稳定生产 99.999% 纯度的稀土产品。 像北方稀土、厦门钨业这些龙头企业,每年产出的高纯度镨钕氧化物占全球市场的 80% 以上,不仅纯度达标,还能实现规模化量产,每吨成本控制在 20 万元人民币左右。 而 MP 材料公司这次所谓的 “突破”,是在实验室里用 “分子蒸馏法” 完成的小批量生产,一次只能产出几公斤产品,而且为了达到纯度要求,还得用高纯度的稀土精矿做原料,光这一项成本就比中国企业高了 3 倍。 有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专家算过账,要是 MP 材料公司想把这种方法用到工业化生产,每吨成本至少要 60 万元,根本没办法和中国企业竞争。 更让人觉得 “奇葩” 的是他们的原料来源。MP 材料公司现在依赖的稀土精矿,大部分是从澳大利亚和缅甸进口的,而这些精矿里的杂质含量本来就低,提炼难度相对较小。 可中国企业处理的稀土精矿,很多来自国内的白云鄂博矿,这类矿石里不仅有稀土,还夹杂着铁、铌、氟等多种杂质,处理难度大得多。 即便如此,中国企业还是通过自主研发的 “串级萃取法”,实现了从低品位精矿里高效提取高纯度稀土,而且这种方法还能把矿石里的其他元素也回收利用,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污染。 对比之下,MP 材料公司的方法只能处理高品位精矿,一旦原料供应出问题,整个生产链就会陷入停滞,这种依赖单一原料的思路,在业内看来根本不具备可持续性。 美国想打破中国稀土垄断的心思,其实早就有了。从 2010 年开始,美国政府就陆续出台政策扶持本土稀土产业,MP 材料公司更是拿到了美国能源部的 2.09 亿美元补贴,专门用于稀土提炼技术研发。 可这么多年过去,美国本土的稀土冶炼产能依然只有中国的 1% 左右,大部分精矿还是得运到中国加工。就像 2024 年,MP 材料公司从芒廷帕斯矿开采了 4.55 万吨稀土精矿,自己只提炼了 1294 吨,剩下的 98% 都运到了中国,由中国企业加工成高纯度产品后,再一部分出口回美国。 这种 “美国采矿、中国冶炼、美国使用” 的模式,至今都没改变,单靠一次实验室里的高纯度提炼,显然没法扭转这个格局。 中国在稀土产业上的优势,也不是只靠提炼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像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这些下游产品的产能,都占全球的 90% 以上。 而且中国还掌握着稀土萃取分离的核心专利,全球 58% 的稀土相关专利都来自中国企业,这些专利覆盖了从原料处理到产品应用的各个环节。 美国企业就算能在提炼技术上取得突破,也绕不开这些专利壁垒,想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至少还需要 10 年以上的时间,以及数百亿美元的投入。 这次 MP 材料公司的 “突破”,在美国国内被炒得很热,不少媒体都宣称 “美国终于摆脱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实际情况是,美国国防部 2024 年采购的稀土永磁材料,依然有 85% 来自中国,因为中国产品不仅价格低,而且质量稳定。 有美国军工企业的负责人私下表示,就算美国本土能生产高纯度稀土,也没法在短期内造出合格的稀土永磁体,更别说满足 F-35 战机、核潜艇这些装备的需求了。这种 “上游突破、下游断层” 的现状,让所谓的 “历史性一步” 显得格外尴尬。 中方对这件事的反应,更多是理性看待。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发言人就表示,稀土产业的竞争是全产业链的竞争,单靠某一个环节的技术突破意义有限。而且中国一直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欢迎各国企业参与稀土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想要靠 “单打独斗” 打破产业格局,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思路。美国企业要是真想来竞争,不如先把产业链完善起来,把成本降下来,而不是靠实验室里的成果来炒作 “打破垄断”。 说到底,稀土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不是靠一次 “历史性突破” 就能实现的。美国这次的尝试,虽然展现了打破依赖的决心,但从技术思路到产业布局,都还存在不少短板。 想要真正和中国在稀土领域竞争,恐怕还得在产业链建设和成本控制上多下功夫,否则所谓的 “突破”,最终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