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时候, 你担心别人怎么想你; 四十岁的时候, 你就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你了; 六十岁的时候,你惊讶地发现, 根本没人想过你。”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年轻的时候, 总觉得自己是人群的中心, 一言一行都怕落人口舌, 穿件新衣服要琢磨别人会不会觉得好看, 说句话要反复想会不会得罪人, 就连偶尔犯个小错, 都觉得全世界都在盯着自己看。 直到日子一天天过,踩过坑、撞过墙, 慢慢到了不惑之年才明白,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不是故作清高, 而是过来人的通透。 曾经以为天大的评价, 其实不过是别人茶余饭后的闲谈; 曾经拼命迎合的眼光, 转头就会被更新鲜的话题取代。 我们无法决定别人如何评判, 也控制不了世界,只需做好自己, 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 精力有限,与其用来揣摩别人的心思, 不如把自己的日子过踏实。 再往前走走,到了耳顺的年纪, 反倒有了种恍然大悟的平静。 原来那些年心心念念的“别人怎么想”, 大多是自己的凭空多虑。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 柴米油盐、悲欢离合早已占满了身心, 谁又有闲工夫一直惦记着别人的琐事? 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 别人只是沿途的过客, 你的剧本终究要自己写。 回头看这一路,其实是个不断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挪回自己身上的过程。 年轻时把别人的看法当标尺, 活得拧巴又疲惫; 中年后学会屏蔽杂音, 才有了“沉浸式做自己”的从容; 老了才彻底明白,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萨特说:“我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我没有和自己成为好朋友。” 多少人一辈子都在讨好别人, 却从没好好跟自己相处过。 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观众, 我们不过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主演, 在别人的世界里客串。 到最后才懂,最聪明的活法, 就是随着年纪增长, 慢慢把“别人怎么想” 换成“我想怎么做”。 二十岁的在意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四十岁的不在乎是历经世事后的清醒, 六十岁的释然是岁月沉淀出的智慧。 生活是自己的,与其在别人的眼光里患得患失,不如在自己的节奏里活得自在。正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随它去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