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报道,特朗普政府警告中国,不要对协助美国发展关键产业的外国公司进行“报复”。此前,中国宣布制裁韩国造船巨头韩华海洋旗下五家美国子公司。 2025年10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以“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存在不公平竞争”为由,宣布对中国船舶加征港务费,并限制中国造船企业参与美国港口项目。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商务部发布第6号令,将韩华海洋位于费城、纽波特纽斯等地的五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禁止中国境内组织与个人与其开展任何交易。这一精准打击的时机选择,恰与美国制裁措施生效同步。 韩华海洋的“双重身份”是这场争端的催化剂。这家韩国造船巨头近年深陷亏损泥潭,2023年接受政府9万亿韩元输血后,通过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承接美国海军舰艇维修订单完成战略转型。 但真正引发中国反制的,是其美国子公司深度参与美国对华301调查的行为——2025年3月,该公司向美方提交建议书,主张对中国海运企业征收高额服务费,甚至提议对使用中国制造船舶的运营商加征费用。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径,彻底触碰了中国的底线。 制裁措施的杀伤力在资本市场得到直观体现。10月14日当天,韩华海洋股价暴跌8%,市值蒸发超千亿韩元。 更深层的冲击在于产业链:韩国造船业每年50%的钢材、70%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而韩华海洋费城造船厂所需的大型船体分段,长期通过烟台合资企业从中国进口。中国制裁虽未波及其韩国总部,但切断了美国子公司与中国的业务联系,相当于卡住了其供应链的“七寸”。 美国的反应充满双重标准。贸易代表格里尔在声明中指责中国“通过经济胁迫控制全球供应链”,却对美国301调查的合法性避而不谈。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暴露了其霸权思维。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中国宣布制裁前三天,韩国总统李在明刚在费城造船厂出席“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仪式,韩华海洋更宣布追加50亿美元投资。这种政治表态与商业行为的捆绑,让韩国企业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中方的反制逻辑清晰而克制。商务部发言人明确指出,制裁对象是“协助美方实施歧视性措施的企业”,法律依据来自《反外国制裁法》。与以往直接制裁美企不同,此次选择韩国企业在美子公司,既避免了与韩国全面冲突,又精准打击了美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这种“打蛇打七寸”的策略,让美国重振造船业的计划遭遇当头棒喝——韩国防卫事业厅厅长昔锺健坦言,若无法从中国进口材料,费城造船厂的产能提升计划将彻底搁浅。 这场争端背后,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激烈碰撞。美国试图通过“去中国化”重建造船业,但现实是,其海军舰艇维修所需的特种钢材、稀土永磁电机等核心部件,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而韩国企业的困境更具警示意义: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空间正快速收窄,当政治站队与商业利益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企业终究要为政治冒险付出代价。 随着事件发酵,新的变量正在浮现。10月21日,甲骨文、亚马逊等美国企业组成游说团体,要求特朗普政府暂停对华限制措施,称相关政策已导致数十亿美元损失。 这种来自资本市场的反弹,或许预示着美国对华强硬政策正遭遇内部阻力。而中国此次反制展现的战略定力,也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规则框架内维护权益,远比无序对抗更具建设性。 当华盛顿的警告声与首尔的焦虑情绪交织,这场造船业博弈留给世界的思考远未结束: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政治手段重构产业链的尝试,最终都将付出怎样的代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