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20日再次曲解“九二共识”、一中原则,遭郑丽文痛斥!郑丽明确指出“九二共识”正是过去两岸得以开启交流、化解分歧的关键基础,并直言赖清德对两岸事务“非常不熟悉”,建议其强化幕僚团队,避免因不当言论制造不必要的紧张局势。 (信息来源:台海时刻2025-10-21 赖清德20日再次妄称) 要理解这场争论的实质,必须回到历史的起点。“九二共识”并非凭空而来,而是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经过多轮务实协商后达成的共同认知,其核心意涵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同时允许双方对“一个中国”的具体内涵保留不同解释。 正是这一共识,为2008年之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在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不仅实现了“三通”,还签署了包括ECFA在内的23项协议,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陆游客赴台、台湾农产品热销大陆、两岸青年频繁互动,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都建立在“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之上。 如今赖清德否定这一基础,无异于否定过去三十多年两岸民间积累的信任与成果。 当前两岸关系之所以陷入僵局,根源正在于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自2016年重新执政以来,始终回避一个中国原则,导致两岸官方沟通机制全面停摆。 尽管如此,两岸民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2024年,两岸贸易额仍高达近3000亿美元,大陆继续是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 许多台湾中小企业依赖大陆供应链和消费市场生存,岛内民众也普遍希望维持两岸经贸往来。这种“政冷经热”的局面,恰恰说明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 赖清德若真为台湾民众福祉着想,就应正视现实,而非以意识形态切割经济与民生。 更值得深思的是,两岸交流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红利,更是人心的靠近。 福建、广东、江苏等地常年举办两岸青年创业营、妈祖文化交流、闽南语歌曲大赛等活动,许多年轻人通过这些平台建立起友谊,甚至共同创业。 一位来自台北的大学生曾告诉我,他在厦门参加暑期实习后,发现大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生活便利程度远超想象,过去被灌输的刻板印象在真实体验面前迅速瓦解。 这种基于亲身经历的认知转变,远比政治口号更有力量。文化同根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岸民众本就拥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人为制造对立,只会让这份珍贵的联结蒙尘。 区域和平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台海局势一旦紧张,首当其冲受损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 2023年佩洛西窜台后,解放军在台岛周边展开联合演训,虽然这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正当举措,但随之而来的航班调整、物流延迟、股市波动,直接影响了两岸民众的日常生活。 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台海和平,因为这不仅关乎中国内政,也牵动亚太乃至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赖清德若执意走“倚美谋独”路线,只会将台湾推向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让2300万台湾同胞承担不可预知的风险。 面对当前困局,出路依然在于回到“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 这并非要求台湾接受某种特定的政治方案,而是承认两岸同属一中的基本事实,为对话创造最低限度的互信条件。 大陆方面始终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基本方针,且对台湾同胞的善意从未改变。 近年来,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动台胞在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未来,若能进一步扩大民间交流,比如恢复两岸直航航点、简化青年交流签证手续、共建两岸产业园区,将有助于积累更多正向能量。 赖清德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其言论不仅代表个人立场,更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走向。 正是因为郑丽文说出了许多台湾民众的心声:和平不是靠否认历史换来的,而是靠尊重事实、务实沟通争取来的。 两岸关系走到今天,早已不是简单的政治对立,而是交织着经济依存、文化认同与民生福祉的复杂共同体。任何试图切断这一联系的言行,都不得人心。 说到底,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和平发展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与其在意识形态上纠缠,不如多想想如何让两岸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当台湾果农能顺畅把凤梨卖到大陆,当大陆游客能自由去日月潭观光,当两岸青年能一起在实验室研发新技术——这样的画面,才是真正的“和平红利”。 希望台湾当局能听得进理性声音,莫让政治偏见遮蔽了民生福祉。毕竟,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