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耶伦放话称:说中国要是不再卖给美国稀土,美国就要把在美的30万中国留学生都赶回国。 稀土其实不算特别稀有,它的真正关键在于其无可替代的工业价值,从手机、电动汽车到战斗机、激光武器,都离不开这17种金属元素。 中国掌握了全球超过80%的稀土供应,尤其是中游的分离和提纯技术,这几乎成了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命门”。 美国不是没有稀土矿,但它缺少完整的产业链,重建这条产业链?谈何容易,没个五年十年、不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和面对严峻的环境压力,根本搞不定,所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焦虑,是真真切切的。 但有意思的是,为什么要把留学生扯进来? 这30万留学生,对美国来说,真的只是“谈判筹码”吗?恐怕恰恰相反。 仔细想想,这些留学生其实是美国保持竞争力的“隐形资产”,他们在美国顶尖大学的实验室里做研究,在前沿科技领域贡献智慧,每年还为美国教育产业贡献了巨额学费。 更不用说,他们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会进入硅谷或美国科研机构,成为支撑美国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 如果把他们都“赶回去”,那打击的到底是谁?这无异于美国亲手把自己的创新人才和财政收入往外推,同时还可能反向助力中国的人才回流,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所以,这场“稀土VS留学生”的博弈,看似是两种资源的对换,实则反映了中美之间更深层的相互依存与矛盾, 美国的困境在于:它既想在高科技领域压制中国,又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和人才,既要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又无法轻易斩断彼此之间的利益纽带。 这种“狠话”背后,暴露的是一种战略上的无力感,稀土代表的是中国在实体产业链上的“硬实力”,而留学生流动代表的则是美国在学术和人才吸引上的“软实力”。 当这两种力量被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时,博弈就变成了一场没有赢家的“胆小鬼游戏”。 说到底,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断供”和“驱逐”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刃剑, 真正的出路,可能不在于谁的声音更大、谁的手段更狠,而在于谁能更好地管理这种“竞争中的依存关系”,无论是稀土还是人才,它们本应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公共资源,而不应轻易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说实话,看到这种“用留学生换稀土”的论调,我觉得挺遗憾的,这反映了一种危险的趋势:把一切都“武器化”,从贸易到技术,现在连人都可以被当作筹码,这种思维如果成为主导,对谁都没有好处。 过去几十年,之所以全球科技能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识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美国之所以成为科技强国,正是因为它吸引了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 如果现在因为战略焦虑而主动关闭这扇门,短期内或许能逞一时之快,长期来看却会动摇自身根基。 对中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警示, 我们不能因为手握稀土优势就高枕无忧,真正的战略应该是“双线并行”:一方面全力攻克“卡脖子”的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另一方面,要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让留学生愿意回国,甚至吸引全球人才过来。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重新理解“竞争”的含义, 未来的大国博弈,不是非黑即白的“脱钩”或“对抗”,而是一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竞合”状态。 我们可以在某些领域激烈比拼,同时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前沿科技等领域保持必要的合作。 把稀土和留学生对立起来,是一种简化的、危险的叙事,成熟的博弈,应该是在守住底线的同时,保持桥梁的畅通。 毕竟,人类面临的真正挑战,从气候变化到疾病防控,需要的是汇集全球的智慧和资源,而不是各自关起门来比谁更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