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要加入北约,对俄罗斯造成安全威胁,然而现实却是俄罗斯在取得一些胜利成果之后,不愿意撤回本土反而持续推进。 还记得两年前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时给出的理由吗?其核心观点十分直白,乌克兰执意要加入北约,这无异于将枪口直接抵在了俄罗斯的脑门上,俄罗斯是被逼无奈,为保障自身安全才被迫出手。 但随着战事的推进,情况却逐渐变了味,当初宣称的“有限军事行动”,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旨在吞并领土的持久战,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俄罗斯最初的“初心”,是不是早已在战场上被遗忘了? 实事求是地说,俄罗斯起初所表现出的安全焦虑,在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并非毫无道理,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的邻居突然要与你的死对头结成军事同盟,还在你家门口架起了导弹,你能不心急吗? 俄罗斯眼看着北约不断东扩,将原本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一个个纳入其阵营,最后连乌克兰都可能被拉进去,内心的警报自然会疯狂作响。 因此,2022年俄罗斯发动那场战争时,克里姆林宫原本是打算速战速决,迅速解决问题,最好能直接让乌克兰换一个亲俄的政府,这个算盘打得不可谓不响,只可惜,现实并未按照他们预设的剧本发展。 战争的诡异之处就在于,一旦开打,便会遵循自己的逻辑,往往不会按照发起者的计划推进。 俄罗斯的第一记重拳未能将乌克兰打懵,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俄罗斯原本设想的“闪电战”,在乌克兰的顽强抵抗下彻底化为泡影,基辅久攻不下,战争也从“速决战”演变成了“消耗战”。 此时,最初“阻止北约东扩”这一宏大目标,在现实中不得不降级为更为实际的目标,“无论如何,都得把已经到手的顿巴斯和南部土地吞并下来,否则就太亏了”。 “公投”这一招,更是将和谈的大门彻底封死,2022年9月,俄罗斯直接在乌克兰的四个州举行了所谓的“公投”,并宣布这些地区成为自己的“新领土”,这一举动简直是孤注一掷,相当于自己亲手切断了和谈的后路,既然已经宣布是自己的领土了,还怎么谈“撤军”呢?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想要停下来就难上加难了,仗打久了,国内就会形成一股依靠战争谋生的势力,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全力运转,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当国家的一部分已经适应了战争状态,想要让它突然停下来,谈何容易? 如今,我们看到的局面是,多方都被卷入其中,形成了僵持不下的态势。 乌克兰依靠西方的援助苦苦支撑,但反攻时却代价惨重,进展艰难。 西方世界也并非团结一致,有的国家积极援助,有的则犹豫不决,特别是美国,内部的政治斗争直接影响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俄罗斯社会也从最初的震惊中逐渐平静下来,变得麻木,习惯了这种“战时状态”。 说到底,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是非对错,变成了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它暴露了后冷战时代欧洲安全秩序的彻底失败,过去那些模糊的承诺和无效的协议,所积攒的矛盾终于在2022年全面爆发。 聊了这么多,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战争就像一个拥有巨大引力的黑洞,一旦开启,它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惯性,将最初那些或真或假的目标全部吞噬、扭曲。 俄罗斯最初或许确实存在安全焦虑,但打着打着,目标就变成了“必须赢得一些东西回来”,否则无法向国内交代,占领的土地成了甩不掉的包袱,为了守住这些地盘,就得投入更多的兵力,从而陷入更深的泥潭。 国内的军工集团、强硬派势力会因为战争而不断壮大,他们反过来又会成为停战的阻力,这就形成了一种可怕的“路径依赖”,明知道前方是死胡同,但刹车已经失灵,无法停下。 因此,现在双方都在苦苦支撑,都盼着对方先倒下,和谈的声音并非没有,但在“必须赢”的政治氛围和已经抬高的领土要价下,显得异常微弱,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打,无法打垮对方,谈,又无法谈拢。 这场战争给全世界带来的最大警示可能就是,在21世纪,想通过一场传统的侵略战争来实现政治目标,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即便最后在战场上多占领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长期的国际孤立、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一代人的生命与未来,这真的值得吗? 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大国博弈中,除了挥舞大棒,是否还有更明智的方法来化解安全困境?比如,能否建立一个更有效、更能让各方信服的区域安全架构?而不是等到信任彻底破裂,再用最野蛮的方式来解决。 毕竟,战争一旦爆发,就没有真正的赢家,最终解决问题的,可能还是要回到那张已经被磨破的谈判桌上,只是到那时,双方付出的代价都已太过惨重。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