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陈芝秀抛弃敦煌大师常书鸿和年幼的子女,跟下属私奔了,19年后她衣衫褴褛

轩叔观察 2025-10-21 18:29:20

1945年陈芝秀抛弃敦煌大师常书鸿和年幼的子女,跟下属私奔了,19年后她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已下嫁工人,还生了个儿子,和女儿在杭州相遇时,她伤心的说了一句话,女儿听后,每月给她寄钱,还说:“理解妈妈。”[无辜笑]   陈芝秀出生于杭州富裕家庭,早年学习绘画。   1924年,她在西湖写生时结识常书鸿,之后两人先后赴法,同在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与绘画。   留学期间,他们的作品曾入选法国春季沙龙与独立艺术家沙龙,女儿沙娜在里昂出生。   1936年常书鸿因在吉美博物馆见到敦煌壁画,决定回国从事保护工作。   陈芝秀携女返回后,正值抗战全面爆发,全家经多地辗转抵达重庆,期间生下儿子,在重庆时陈芝秀仍参与当地美术展览,继续创作雕塑作品。   1943年常书鸿受命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全家迁往莫高窟,生活环境从巴黎的艺术圈转变为西北戈壁,当地缺乏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条件,饮用水需从远处运送,食物种类单一。   常书鸿每月薪资大部分用于购置研究材料,家庭经济时常拮据,而他长期驻守洞窟,很少回家,赵忠清当时在西北任职,因是同乡,时常给予陈家生活协助。   1945年陈芝秀以看病为由离开敦煌,随后与赵忠清共同生活,初期赵在浙江有职务,陈芝秀生活较为安定。   但1949年后赵忠清被捕并在狱中去世,陈芝秀失去经济来源。   为维持生计,她与一名工人再婚,靠在街道小厂做零工维生,此前的艺术背景无人知晓。   1964年女儿沙娜因赴杭州写生,经伯父安排与母亲见面,看到母亲生活清贫,沙娜之后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寄去一部分作为补助,陈芝秀晚年独居,儿子未与她联系。   关于陈芝秀的选择,有人认为是当时环境下个人对情感与生存空间的寻求,也有人指出,在动荡年代中,家庭责任与个人实现之间的张力更为显著,她的经历折射出特殊历史时期下个体命运的多重面向。   这个故事真的让人感慨万千,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讨论:   “其实也能理解她,从一个留洋的艺术家一下子掉到沙漠里,那种落差太大了,她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但她首先是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   “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如果当时研究所条件好一点,常先生能多顾家一点,也许结局会不同。贫贱夫妻百事哀。”   “无论如何,抛下两个孩子就是不对!尤其是女儿,自己也是母亲,怎么忍心?常先生和孩子太可怜了。”   “苦难不是背叛家庭的理由,那个年代比她苦的人多了去了,都像这样一走了之吗?责任感呢?”   “这就是时代的悲剧啊,个人在历史面前太渺小了,一步走错,人生就完全颠覆了,她后来的遭遇,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看了只觉得唏嘘,没有谁是完全的坏人,都是被命运推着走的可怜人,女儿沙娜能以德报怨,真的很了不起。” 如果您身处那个时代,在追求个人价值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您认为应该如何选择? 官方信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 常书鸿专栏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