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推恩令呢?直白点说是这样的。推恩令之前,你是河南王,你死了之后,你的嫡长子

运赛过去 2025-10-21 16:00:51

什么是推恩令呢?直白点说是这样的。推恩令之前,你是河南王,你死了之后,你的嫡长子儿子还是,嫡长子儿子死了嫡孙子还是,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只要你有儿子,河南王永远都是你的 推恩令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个巧妙的拆家招 推恩令这玩意儿,听着挺高大上,其实搁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跟咱们现在分家产似的,表面上给每个人都分点,实际上把大块头给拆散了。简单点说,推恩令之前,你要是河南王,死了以后王位就铁定传给你的嫡长子,他要是没了,就轮到嫡长孙,一直这么往下传,只要家族里有直系男丁,这河南王就永远在你家兜里转悠,不会外流。封地也跟着走,大片土地、城池、税赋,全都打包给长子,兄弟们其他儿子啊,运气好点分点零花钱,运气差点就得出去闯荡,啥都不是。这套规矩是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王时定下的基调,目的是让自家兄弟守边疆、拱卫中央,可时间一长,就出问题了。诸侯王们坐拥千里之地,养兵养马,税银自己收,中央想管都管不着,地方上骄奢淫逸的多了去,稍微一急眼就敢拉帮结伙反水。 这背景得从汉初说起。刘邦打下江山后,为了稳固统治,在帝国东部封了九个同姓王国,齐、楚、赵、梁这些大诸侯,手里握着大把土地和军队,本意是防外敌、稳内部。可没过几年,诸侯王们就开始不老实了。文帝时候,淮南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先后闹事,贾谊上书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思就是多封小王,削弱大王的实力。文帝听了点,搞了点小动作,把一些王国一分为多,但力度不够。到了景帝那儿,晁错更狠,直接推“削藩令”,明着剥夺诸侯王的行政权和部分土地,结果直接点燃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带头,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济南、赵七个王国,起兵十万,声势浩大。中央调动军队,河东太守周亚夫率兵堵住吴楚联军粮道,胶西王刘卬在战场上被杀,吴王刘濞逃到江南被部下砍头,这次叛乱足足打了三个月,死了好几十万人,汉中央才勉强平定。景帝吸取教训,规定王国只能剩一郡地,诸侯王没了实权,只剩衣食租税,行政财政全归国相管。可就算这样,有些诸侯王还是不甘心,暗地里收买宾客、设法害国相,地方上怨声载道。 汉武帝刘彻上台时,年方十六,接手的是个国力蒸蒸日上的局面,可诸侯问题没根治。大诸侯国还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和时就奢侈乱来,急了就合纵连横反京师。武帝想加强中央集权,但学乖了,不敢再硬来像晁错那样。元光五年前后,一个叫主父偃的山东人冒出来了。这家伙出身齐地临淄,家里穷,年轻时周游列国求官,没人鸟他,后来跑到长安上书,一天之内就被召见,半年升四级,成了中大夫,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私人顾问。他给武帝出的主意就是推恩令:别直接削藩了,让诸侯王自己分家吧。诸侯子弟多得是,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骨肉亲情摆那儿,总不能让他们一辈子当平民,织席卖履混日子。干脆允许诸侯王生前就把封地分出去,给儿子们封个侯,朝廷审核后定名号。这样,人人得点实惠,仁孝之道也显出来了,可王国土地就这么一点点流失到中央手里。主父偃上疏时直白得很,古时候诸侯不过百里,强弱好控,现在动不动千里地,法令一紧就叛,法令松就乱。直接割地会像晁错那样惹祸,不如借推恩的名义,实则分国,不削而弱。武帝一看,这招高明,点头同意了。 元朔二年正月,推恩令正式下诏。诏书说,梁王刘武和城阳王刘章兄弟情深,想分邑给弟弟,准了。其他诸侯王想给子弟分地,也行,报上来朕亲自审,定侯爵位。从此,藩国开始裂分,子弟全封侯。注意,这不是强制,诸侯王自己乐意,因为不分,儿子们怨气冲天;分了,看似恩泽,其实侯国不归王国管,直属郡县,税赋直上京师。推行起来顺风顺水,十五年里,十二个王国主动响应,分出土地,封了150多个王子侯。齐国一分为七,赵国分六,梁国五,淮南三,天子支庶也跟着封王封侯,总共上百。武帝还加码,元鼎五年借酎金分量不足的名义,废了106个列侯,元狩元年抓了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两人畏罪自杀,封国直接废郡。这些动作层层递进,诸侯王财政上聚不了财,政治上组不了团,彻底孤立。 推恩令的精髓,就在于它变相拆了诸侯的家底。以前嫡长子制,王国像铁桶,土地人丁全传下去,中央插不进手。现在呢,长子守着核心,王国缩水,其他儿子领小邑,孙子再分县,玄孙就剩村落。侯国散在郡里,郡守一管,诸侯王连巡视都得低头。结果,中央土地猛增,郡县占全国八九成,犬牙交错,扼住要道。经济上,税银直达长安,盐铁均输这些国家命脉全归中央管,货币统一铸,地方没法乱来。政治上,武帝建中朝,削相权,附益法不许诸侯招宾客,诸侯王只剩吃饭钱,动弹不得。这套组合拳,打得诸侯无力反噬,边疆也稳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南平闽越,西通大宛,汉朝版图空前扩张。

0 阅读:414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