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

茂盛楼兰 2025-10-21 11:17:24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作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院士的这个判断,不是基于泛泛的观察,而是源于国家层面的风险评估结论与现实政策之间的明显落差。 我国早已通过科学评估证实,回收PET瓶经规范处理后完全符合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要求,这份结论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系统性研究,绝非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 但吊诡的是,科学结论早已尘埃落定,政策闸门却迟迟没有打开,这种评估归评估,放行归放行的状态,让中国在全球再生塑料应用版图里显得格外特别。 反观国际社会,欧盟那边早把再生塑料食品包装玩得很成熟,欧洲食品安全局专门为EREMA Basic这类回收技术做过安全认证,明确再生PET只要经过高温脱挥、化学净化等规范工艺,即便100%用于食品包装,迁移的污染物也能控制在0.15μg/kg以下,比婴儿食品接触标准还严苛。 连去年3月印度都跟上了节奏,食品安全与标准管理局修订条例,允许特定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还配套了追溯标签和定期审计制度,更别说日韩、北美这些经济体,再生PET瓶早就成了饮料货架上的常客,靠着可追溯的原料体系和严格的工艺标准,实现了安全与环保的双赢。 反观国内,一边是科学结论拍了板,一边是政策闸门没打开,市场监管总局2018年的73号文还写着“不应使用回收料进行生产”,尽管中标院的专家特意澄清“回收料≠再生料”,这个表述不构成准入障碍,但政策层面的谨慎姿态可见一斑。 这种谨慎直接造成了行业的“高成本循环”:2023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已经达到1800万吨,回收率31%,可这些回收料大多只能降级用于日化包装、建材等领域,本该最具价值的食品级应用反而成了禁区,有数据测算,2025年国内包装领域对食品级rPET的需求就会超过120万吨,可现在这部分市场完全是空白,等于把高值化收益拱手让给了进口原料。 更有意思的是公众态度与监管取向的错位,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消费者对再生塑料食品包装持积极态度,觉得既环保又能循环利用,可监管层似乎还在担心消费者不买账,却忘了如今的消费者早就不是谈再生色变的阶段了——大家怕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监管,就像担心外卖餐盒不安全,不是怕塑料材质,是怕用了不合格的劣质料。 说到底,这事本质上是“风险防控”与“发展需求”的平衡问题,但咱们似乎把天平过分偏向了前者,陈君石院士强调的风险交流环节恰恰是块短板,既然科学评估证明了安全,为啥不把评估数据公开?为啥不告诉公众哪些工艺是合规的?把神秘感换成透明度,或许比捂着政策更能赢得信任。 如今全球都在搞“双碳”,再生塑料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我国再生塑料行业总产值都快突破1420亿元了,却在食品包装这个高附加值领域卡了壳,别人家都在靠规范技术把再生料变成香饽饽,咱们这边却还卡在一刀切的老思路里,着实有点可惜。 当然,食品安全无小事,谨慎没错,但谨慎不等于停滞,毕竟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回避技术进步,而是用科学的标准和监管跟上技术的脚步,希望这份“极少数”的标签,能早日变成跟得上趟的成绩单。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WWIII

WWIII

1
2025-10-21 17:10

这院士收了多少钱呢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