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10月20日报道,中国在2025年9月未从美国进口任何大豆,这是自201

鉴清评趣 2025-10-21 10:54:29

据路透社10月20日报道,中国在2025年9月未从美国进口任何大豆,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近7年来首次出现零进口的情况。相比之下,南美的大豆出货量较去年同期激增。 2025年,美国政府对华加征的关税壁垒,直接将美豆的到岸成本推高近30%。原本每吨比巴西大豆便宜2美元的价格优势瞬间消失,中国买家转而锁定南美货源。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6370万吨,同比增长2.4%;从阿根廷进口290万吨,增幅达31.8%。 这种转向并非临时调整,而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度布局——早在贸易摩擦初期,中国就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并投资扩建南美港口物流设施。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冲击的烈度。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额达245.8亿美元,其中126.4亿美元来自中国,占比超过51%。 但到2025年,前七个月对华出口量骤降至590万吨,同比下滑80%。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电子屏上,11月大豆合约价格定格在10.18美元/蒲式耳,比普渡大学测算的12.35美元/蒲式耳盈亏平衡点低了整整两美元。美国中西部的大豆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农产品成了单边贸易政策的无声注脚。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通过“紧急救场”扭转局面。他们一边催促非洲、亚洲国家增加采购,一边将希望寄托在印度身上。但现实很快给了这场外交博弈一记耳光:印度人均肉类消费量仅4.5公斤,蛋白质主要依赖奶类,对大豆的年需求量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印度政府对本土农业的保护近乎苛刻,2025年甚至出台政策限制进口农产品。当美国农业代表团带着“合作方案”抵达新德里时,得到的只有礼貌却坚定的拒绝。 这场危机中,受伤最深的当属美国豆农。规模化种植模式让他们前期投入巨大,贷款购买农机、支付化肥农药的成本全指望出口回款周转。 如今价格暴跌,每英亩大豆损失高达100至150美元,破产农场主数量持续攀升。特朗普政府抛出的百亿补贴被嘲讽为“伤口上的创可贴”,有议员直言至少需要500亿美元才能勉强缓解损失。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真正想要的也不是短期补助,而是稳定的市场——毕竟,谁愿意把生计寄托在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上? 反观中国,多元化的采购策略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更在全球贸易中掌握了主动权。巴西用完善的港口铁路设施、稳定的价格,牢牢抓住了中国订单。 2025年,巴西大豆出口预计冲上1.1亿吨的历史新高,其中八成流向中国。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深刻理解:当政治博弈冲击传统贸易通道时,提前布局的备用方案能迅速填补缺口。 这场大豆贸易的变局,本质上是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一次重构。美国农业的规模化优势在失去中国市场后,瞬间变成了“船大难掉头”的劣势——更换农机、调整种植技术、开拓新渠道的成本,让豆农难以承受转型之痛。 而中国通过南美采购、国内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管齐下,不仅稳住了饲料加工需求,还推动了豆粕替代技术的研发。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大豆压榨利润保持稳定,未因进口来源变化产生波动。 当美国大豆仓库的积压量突破历史峰值时,中国沿海港口的南美货轮正有序卸货。这种对比折射出一个现实:在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政治手段重塑贸易流向的尝试,最终都会被市场规律矫正。那些堆积如山的大豆,或许正在无声提醒:平等合作、尊重规则,才是守住市场的唯一路径。 这场大豆贸易的风暴,最终会如何收场?美国豆农的困境能否倒逼政策调整?中国多元化的采购策略又将如何影响全球农业格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