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去世,令人震惊的是,他的遗产竟多达6亿美元,这些钱他没有留给他的子女们,而是全部捐赠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外界大多关注这6亿美元的巨额数字,但对张学良来说,遗产中真正让他牵挂的并不是钱,而是他毕生收藏的文物,尤其是那些记录了他与国共两党高层私下往来的信件和文件。 这些物品,是他一生经历最直接的证明。 为了保护这些“身外之物”,他在离开台湾前可谓煞费苦心,他先是悄悄搬家,然后想方设法将资产和文物秘密运到海外,甚至卖掉了一些字画古董来周转。 他如此看重这些历史资料,也能解释为什么不把遗产留给子女,他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担心这些在美国长大、事业有成的后代,未必能理解这些遗产的分量,更没有能力妥善处理这些敏感的史料。 那么,他为什么偏偏要把这份厚礼送给美国的大学呢?这其实和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有关,那段日子磨平了他所有的锐气,虽然宋美龄曾出面协调,让他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但失去自由的代价太过沉重。 对于台湾,他心中积怨已深,当年若不是张家声望仍在,他可能早就被处决了,所以把遗产留给台湾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回归大陆呢?1990年重获自由后,大陆方面曾热情地邀他回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远赴美国。 他的身份实在太特殊,太敏感了,他清楚,任何一个亲近大陆的举动,都会在掀起引发很大的风波,更重要的是,他怕那些珍贵的档案不管交给谁,都可能被政治需要而改写,无法被完整地公之于众。 他不想让自己的历史,任由别人评说。 于是,哥伦比亚大学就成了他唯一的“安全区”,这个选择既做到了“两不相帮”,也是“两不得罪”,相当于他为自己的历史档案找了一个中立的保管处,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政治表态。 可在当时的国人眼中,这个决定无异于一种背叛,消息传回国内,舆论瞬间沸腾,批评声浪滔天。 要知道,在整个90年代,中美关系相当紧张,从“银河号”到炸馆事件,桩桩件件都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在国家急需发展的时候,一位历史人物却把巨额款项送给了我们的“对手”,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他的家人同样震惊,虽然难以接受这个决定,但最后还是选择尊重他的遗愿,而在大洋彼岸,哥伦比亚大学用这笔钱改善设施,招揽了不少人才,然而,平息国内很多人心中的不满。 张学良人生最后的这个抉择,是他作为一个复杂人物,在面对个人名声、民族情感和残酷政治现实时,做出的最无奈也最坚决的决定,直到现在,这依然是一个让人感到刺痛的历史谜题。 信源:央视网 张学良故里的故事
[微风]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去世,令人震惊的是,他的遗产竟多达6亿
千浅挽星星
2025-10-18 21:45:39
0
阅读: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