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我们打赢了对美贸易战? 如果你还不知道,我来告诉你:就是图片中这两位徐光宪、高小霞稀土贤伉俪、夫妻档、国家宝贝、民族脊梁。 2025年10月9日,我国商务部发布的一则稀土产业新政,让全球产业链都坐不住了。 新政没提一句“限制出口”,只强调“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关键技术创新与环保管控”,可美国《华尔街日报》当天就紧急发文,称这是“掐住了全球高端制造的命门”。 欧盟工业委员会更是连夜召开闭门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稀土技术壁垒”。 一则看似常规的产业政策,为何能引发国际社会如此大的震动?答案藏在半个世纪前,藏在徐光宪、高小霞这对科学家夫妇用一生筑起的技术长城里。 不少人觉得中国稀土地位靠的是资源多,可新政背后的底气,从来不是老天爷赏的矿脉,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垄断。 这种技术自信的源头,要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困境说起。那时候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三成以上,却连最简单的提纯技术都没有,只能把开采出来的稀土原矿当“石头”卖,一吨才卖几百美元。 而美国、法国的企业掌握着核心萃取技术,把这些原矿运回去提纯后,做成高纯度稀土材料,转眼就能以每吨十几万美元的价格卖回中国。 我们想花钱买技术,对方直接拒绝,甚至放话“中国人永远搞不出高端萃取技术”。 打破这层枷锁的,正是已经54岁的徐光宪。1972年,国家交给徐光宪一项紧急军工任务——分离镨和钕。 这两种稀土元素性质极其相似,就像一对难分彼此的双胞胎,当时国际上最高分离纯度也达不到军工要求,而我国的导弹、雷达等关键装备正急等着用。 在此之前,徐光宪已经四次为了国家需求改变研究方向,从物理化学转到核化学,再到配位化学,每次都是从零开始。 这次面对稀土分离这个全新领域,他没有走西方离子交换法的老路,那种方法效率低、成本高,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徐光宪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就用算盘计算复杂的萃取数据;没有精准的反应装置,就用烧杯反复调试流程,经过无数次失败,他终于提出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1974年,这项理论在包头稀土三厂首次工业试验,一次性就成功了,当场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徐光宪的研究能快速落地,离不开妻子高小霞的鼎力支持。高小霞本身是分析化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她很清楚,稀土提纯“三分靠分离,七分靠检测”,要是连提纯后的杂质含量都测不准,再高的纯度也只是空谈。 当时国内没有能检测稀土微量元素的设备,高小霞就自己动手改造仪器,用借来的电位计和电流计组装出极谱分析仪,灵敏度一下子比进口设备提高了500倍,能精准检测出百万分之一级别的杂质。 她还开创了20多种稀土元素检测方法,给稀土生产装上了“精准标尺”。1980年,夫妻俩同时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我国科学界罕见的“院士夫妇”,这份荣誉背后,是他们三十多年科研路上的并肩作战。 正是这对夫妇打下的技术根基,让中国稀土彻底摆脱了“卖原料”的尴尬处境,也让如今的产业新政有了硬气的资本。 美国目前唯一能规模化生产稀土的MP Materials工厂,虽然每年能开采1.2万吨稀土原矿,却连提纯的核心环节都得依赖中国,所有原矿都要运到四川进行萃取分离。 美国今年4月刚投产的ReElement工厂,号称能生产高纯度磁性材料,可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30%,还背着2.3亿美元负债,连美国国防部的认证都没拿到。 美国能源部测算显示,他们本土生产稀土的成本比中国高2.3到2.8倍,光环保处理费用就占了成本的三分之一,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徐光宪夫妇研发的低成本、低污染萃取工艺。 徐光宪、高小霞这对夫妇,一辈子没进过谈判室,没参与过任何贸易博弈,却用一支支试管、一摞摞数据,为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挣来了话语权。 现在商务部的新政就是技术自信的体现,我们不用靠限制资源出口施压,单靠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就能掌握产业链的主动权。 美国和欧盟之所以紧张,就是因为他们清楚,在稀土提纯、检测、深加工等核心环节,中国的技术领先不是一时的,而是徐光宪夫妇那代科学家用一辈子夯下的根基。 他们用一生证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真正的民族脊梁,正是这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工作者。
谁为我们打赢了对美贸易战? 如果你还不知道,我来告诉你:就是图片中这两位
波览历史
2025-10-18 19:55:02
0
阅读:52